Monday, May 30, 2011

halifax之路(1) - 出发

这是我读到的最好一篇移民日记,具体的图片及周边反馈包括许多读者提出的问题,答案以及相互间的互动请参考原文 http://bbs.canadameet.me/showthread.php?t=64958

===============================

自从五一节从九寨和老家回来,心情就像九寨那片片醇美和幽深的碧水,猛然变得异常平静。恰好父母和丈夫都回到了北京,对这种难得的团聚日子忽然有了份依恋,总想牢牢地抓到手中,期盼它能永远不变。在和父亲交流未来的生活时更是有一种坦然面对的心态,不管前方路如何走,保持这份平静最是重要。


五月十六日夜,一个难忘的日子,刚把女儿安置睡觉,突然感到一丝劳累,不由自主倒在沙发上小睡。“老婆”,丈夫的一声大呼把自己从睡梦中惊醒,心里突然有了好久没有的慌乱,“是不是有消息了?”望着从书房含笑走出的丈夫,忽然有种懈怠的感觉,两年了,个中滋味只有自知,此刻没有欣喜,没有激动,只是平静的望着丈夫,感受着彼此的“如释重负”。团聚,十年的期盼,风雨兼程,终于有了结果,一种久违的酣畅涌在家中每个人心间.

早饭间,望着日渐衰老的父母,突然不知道该如何告诉他们。“爸,妈,我们的加拿大移民申请有结果了”面对他们觉得这个结果变得很沉重,目光掠过父母的眼神,深深读懂了他们不平静的心情:对儿女追求的理解和自豪;对要远走的孩子的万分牵挂和担忧。从此,父母的心就这样被撕扯在大洋的那头,绵绵不绝。


老公辞职,孩子退学,卖房,搬家,打包行李,订机票和行程,当六月十六日上午告别住了三年的北京的家,站在北京国际机场时,恍如一场梦。别人一生可能都不能经历的事情,自己一个月都经历了,不管心情如何,我还是要深深感谢我的父母,兄弟姊妹以及关心我们的亲人和朋友们,是他们的支持,才是我们的一切更顺利,带着他们的美好祝福我和女儿飞向那个遥远的国度。
老公因去香港办事,从香港直接飞往温哥华,我们相约在温哥华机场见,这种分开走的方式可能是别人没有过的经历,我们无奈也只能尝试了,结果是完全可行的。
飞机跟着太阳奔走,虽说坐的加航,但没有一点语言障碍,不论有什么问题,加航总是一遍英文和一遍中文的广播着,而空姐中不时看到与自己相似的黄面孔,毕竟加拿大现在也有一百多万华人了!从北京下午四点半出发的加航CA030航班的时间点很舒适,上了飞机后稍作修整就开始吃晚饭,饭后简单活动后就逐渐进入梦乡;一觉醒来开始早餐,稍后飞机开始广播已到温哥华上空,二十分后就开始降落;略作整理,飞机已经慢慢地安全落在了温哥华机场。北京时间十七日凌晨三点十五分,温哥华当地时间十六日中午十二点十五分,我们顺利踏入了加拿大的第一站―――美丽的温哥华!


(丈夫)


六月十六日从香港搭乘中午十二点半的加航出发,预计温哥华时间十六日上午十时抵达,而妻女搭乘北京出发的四点多的加航,温哥华时间中午十二点多抵达。希望飞机能够准时,我能在温哥华机场迎接她们。
加航从香港起飞的航班,有一半以上是华人,大多是老移民,由于快到加拿大的暑假了,很多人回加拿大参加孩子的毕业典礼。飞机的语言服务分别为英语、法语和粤语。每次都是三种语言重复一遍,可怜我这个中国人,竟然只能靠英语来获得信息了。

一路无话,经过十二个多小时的飞行,飞机准时降落在温哥华机场。由于是第二次路过温哥华,同时对妻女的担心,并无心情欣赏远处洛基山顶的白雪和蓝天。我知道,我们从此就可以享受这种美丽和纯净的大自然了。

温哥华机场是比较繁忙了,不过我不太理解,航班为何都集中在同一时间,当我在海关内磨蹭时间时,发现大概每一小时会有一些国际航班到达,各种肤色的人们汇成人流涌向海关。一波之后,空荡荡的海关内就剩下我一个人。昏昏入睡时,一个棕色皮肤的年轻人过来问我需要帮忙吗?我回答在等我的妻女。他告诉我应该出了海关等。既然赶我走,加上担心行李在外面不知道怎样,所以就决定出了海关再等。这时另一个年纪较大的白人工作人员走了过来,我就顺便问了一声,新移民是走居民通道(citizens)还是访问通道(visitors)。老先生回答,你应该走居民通道。 我心里多少有些酸楚,就这样成了你们的永久居民了?

海关柜台里是一个年轻的白人小伙子,态度很友好,简单看了护照和移民纸,问我带了多少钱,我说没带多少,但是我妻子带了不少,而我妻女在下一班飞机上。他到也不觉得奇怪,更没有让我把钱拿出检查。就ok了。我心里还暗自不高兴,这也忒不重视我了。

出了海关,果不其然,行李已经被放在首推车里靠在行李房门口,到也省我自己拿了。过去二话没有,推车就走,也没人过问。这也许是诚信社会的一个侧面吧。

三个多小时过去了,终于看到老婆和孩子出现在海关里的自动扶梯上面,刚刚挥手打了个招呼,她们就汇入了人流再也找不到了。不过悬着的心算落了肚了。半小时后才在海关柜台前又看到她们,可怜我十岁的女儿,一脸疲惫,看来正在到时差。一对好心的夫妇,帮孩子拿着行李,不然真是苦了她们娘俩。

出了海关,一家人聚齐了行李,来到了右手边的移民局,这时女儿才稍稍缓过了点劲。移民局里人不多,加上我们共有四家中国人和两家中东或者印巴人。一个面无表情的中年亚裔,先检查护照和移民纸。看了一眼照片,说不行,要重照,给文件上贴了一个号,让在椅子上等。前面三家中国人,一对年轻夫妇,看来是技术移民,语言不错很快就办好了手续。另两家可能是投资移民,都是一对夫妻和一个应该是初中的孩子,语言基本不行,而那天好像也没有中文服务,而我只能暂代翻译了。心里在骂,中国的什么英语教育,初中的孩子竟然一句英语都听不懂。

很快到我们照相了,我刚好穿了件黑体恤,就直接坐下照相,而老婆和孩子穿的白色衣服,所以就披了一个黑斗篷,坐下照相,照片出来后,一看,老婆和孩子照得还不错,而我的照片和原来的差老远了,不知道移民局的人什么眼光。

拿着照片,等着叫号,不一会到了移民柜台,一个亚裔的姑娘,一口流利好听的英文,看来是土生土长的。态度很友好,可能是沟通没有太大障碍,所以很快办妥了手续,最后问我准备去哪里,我说halifax, 她问我,为什么不留在温哥华,我反问她,你去过halifax吗?她说没有,但是如果你认识了温哥华,你就哪里都不会去的。好你个自负的温哥华小妞。

出了移民局,一个“小红帽”很殷勤地要送我们去转机口,我说多少钱,他说,随便你了。把六大件和四小件行李放在他的首推车上,出了匝口一右转,马上就到了加航的柜台,也忒近了,知道这么近,就不麻烦他,无奈口袋里没有零钱,只好给他了十块加元,这家伙高兴的连说几个“thank you”。看来最多五块就应该打发他了。

把行李托运完,浑身终于轻松了。这时我们才突然意识到,从这一刻起,我们就是加拿大永久居民了…….(丈夫)

(妻子)要下飞机了,望着沉甸甸的五件手提行李,疲惫的女儿以及不知丈夫是否顺利到达的复杂心情,好怕自己坚持不下来。“我们帮你拿吧”飞机上相邻的一对来自天津参加女儿高中毕业典礼的夫妇热情地相助,想着刚才填写加拿大《海关申请表》时自己毫不犹豫地帮一点不懂英文的他们填表的过程,深深明白帮助别人才是对自己最好的回报。

顺着人流,我们一行五人很快来到了温哥华海关入境处,从电梯上望下看,密密麻麻的人群让人有些眼晕,怎么才能找到丈夫呢?突然眼前一亮,海关出口处丈夫正向我们挥手,心也轻松下来,有了种依靠感。我们下了电梯顺着远处丈夫的指向,排好队,跟着人群,依次缓慢地往前走。大家可能都是刚从飞机上下来,比较疲惫,队伍有点拖拖拉拉,不过间隔不长的距离就有加拿大海关的人员在帮你检查飞机上已经填写好的《海关申请表》,可能为了加速过关的速度。行李很重,多亏这好心的夫妇,年幼的女儿在疲惫中少了一份劳累,在此表示深深地谢意。过海关时那对夫妇先行,发愁他们不懂英文怎么办,他们却很快离开海关关口,正纳闷怎么回事?看到他们把行李已经交给等候的丈夫,朝不远处一个关口走去,原来温哥华机场专门设立了中文服务海关出口处,祝福他们一路顺风!

海关柜台里是一个年轻的白人小伙子,只是简单看了我和女儿的护照、移民纸和《海关申请表》,问我带了多少钱。我最头疼的就是用数字表述英文,一焦急向他要了笔,在《海关申请表》背面写了下来,小伙子态度非常友好,冲着我只乐,发愁他还要问什么,谁知他在《海关申请表》就那么一划,对我们来了一句“欢迎来到加拿大”,我们就这么顺利过关了。嘿,一路上的忐忑就这样搞定了,竟然有点不知所措,什么也不管了,先把行李和女儿交给丈夫,好好松口气吧!

进入移民局后的过程丈夫已讲,在此不重复。需要增加的是关于GL和GF表。我在家很用心制作的两个表格,移民官只是简单的看了一眼,GF表需要把项目再仔细划分,同时给了一个说明,当随后的物品到达后到当地海关申报就行。和移民官说再见的时候,女儿说,长大也当个移民官,确实,英姿飒爽的小姑娘,身穿一身黑制服,腰上挂满不知什么用途的乱七八糟的物品,真的很精神,难怪女儿会那么羡慕呢。

自己最大的感受就是语言,只要克服语言障碍,那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应该荡然无存,所以要想适应下来学好语言确实是最关键的!现在看来在等待中克服烦恼,把心思多放在学习英语才是最明智的!

托运完行李,我们三口到温哥华的接机大厅,这里人很多,很多中文的提示牌,其中竟然有一个“小偷很多,小心物品”的类似牌子,乍一看,以为又回到了国内。(妻子)

从国内出发时,由于担心我们的两班飞机有延误,所以订联程机票时,要了最后一班飞往多伦多的航班,时间是晚上十点半。没想到今天这么顺利,现在才温哥华下午三点多,还有七个多小时,怎么渡过呢?我提议利用这段时间去温哥华市区看看。

我知道在很多大城市里,都有“CITY TOUR”, 于是就到“INFORMATION CENTRE”去询问。当然又是一个土生的亚裔姑娘,口音没有移民官清晰,告诉说,机场没有“CITY TOUR”,可以乘公交到市区,也可以租车去,到“DOWN TOWN” 转一圈,费用大概是49加元,我觉得这个主义不错,就回来准备和妻女商量。当我回到机场的Bagels时,疲惫的女儿已经爬在桌子上睡着了。此计划就此流产。

中间我曾想改签机票,提前登机,一询问,到多伦多大概需五个小时左右,而从多伦多去HALIFAX的航班,最早是早晨六点多的。如果提前,要在多伦多再等,不如乘晚上的航班,明天到了之后,直接转机。
在一个操粤语口音的中年中国妇女的兑换店,本想把手里的一些港币和美金换成加币,一看汇率,7.26港币兑换一加元,好家伙比狮子的嘴还大,我在香港是7.04兑换一加元,真把我们这些新移民当凯子了。好在手里有一些加元,也就不着急兑换了,中年妇女一看我不愿意兑换,马上换了一副不耐烦的面孔,不再搭理我。而我当然也不愿再理她了,心里很郁闷,中国人见到中国人咋就像前世有仇呢?

无事时,把电脑拿出来看机场能否无线上网,搜索到“ TELUS”的无线网络,但是需要输入密码,因此只好作罢。

精神松懈后,困倦就袭来了,几个小时里,饿了就吃快餐,然后轮流睡觉。时间也就很快过去了。


晚上准时登机,一夜无话,当黎明的阳光刺痛眼睛时,多伦多就要到了。而降落时,已经是多伦多早晨六点半(温哥华和多伦多时差三个小时),飞机似乎晚了一点,我开始担心赶不上七点五分飞往HALIFAX的航班了。

出了飞机的旋梯,门口已经站着加航的服务人员,提醒转机晚点的人员,直接在此更换登机牌。我们去HALIFAX的人员,则直接改换成八点五分的航班。

多伦多的新机场比温哥华的要大并且更漂亮,确实有国际大都市的气派。由于在国内和朋友们都打过招呼,要直飞HALIFAX,所以在机场没有跟温哥华和多伦多的朋友打电话,大家在国外都不容易,我不想太麻烦他们。这也是我要去HALIFAX的一个不太重要的原因。何况两年前,来温哥华和多伦多,朋友们已经尽了心,基本都是做到“三陪”,我实在是不好意思了。

由于不用再托运行李,所以很轻松就找到了登机口,离登机还有半个多小时,女儿开始说饿了,看来时差倒的有成效,现在就是早饭时间,三口人到离登机口不远快餐店(记不住名字了)吃了薯条、煎鸡蛋、熏肉和热茶。中间给接机的WN打了一个电话,说晚点一个小时,不希望他在机场等的太辛苦。

飞往HALIFAX的行程大概是一个半小时,HALIFAX比多伦多时差早一小时,所以到达HALIFAX是上午十点半,至此,我们算彻底到达目的地。从我离开香港已经整整36个小时了。

上传的缩略图

由于带的行李比较多,就等到其他乘客都下去后才离开飞机。HALIFAX城市不大,所以机场内的乘客远远没有多伦多和温哥华人多,不过,从欧洲来加拿大的航班到不少,毕竟是欧洲过来的第一站,从英国、法国和德国每天都有航班来往,现在的飞机飞行距离可以延续很远,所以开通欧洲到多伦多、蒙特利尔和渥太华的航线后,这里的航班已经少多了。
到楼下的接机大厅时,看到WN正等在那里,都是中国人,在洋人中一眼就认出来了。没有任何的犹豫,就像老朋友一样打了个招呼,然后就去取行李。
行李传送带上,已经没有几件行李了,我们的六个大包,此时只有两件在上面,其他的不见踪影。我知道,行李可能被运到别的城市了。这种事情在国际航班尤其是在转机的时候非常常见。我在去美国时和欧洲时都发生过这种事情,因此并不惊慌。妻女有一点紧张,我让她们和WN先去取车,自己到行李房和机场人员交涉。告诉他们行李的规格和大概样子及颜色,他们已经在电脑里找到了行李的记录,可能是没有登上同一班飞机。我把行李标签留下来,然后留下在HALIFAX预定的宾馆地址,他们说,行李会在下午五点钟之前免费送到住处。说也奇怪,留下的两件行李分别是我从香港托运和老婆在北京托运的,失踪也不一起?顺便说一声,在行李上的标签注明你目的地的地址和电话是非常有帮助的。

坐上WN的无用武之地的面包车,向约定的“BLUENOSE INN”出发,灿烂的阳光撒在路上,撒在两旁的树林上,感觉特清爽。空气中有淡淡的海水味和甜甜的花香。那是一种特别奇妙的感觉。HALIAFX,我们终于拥入了你的怀抱,对我们这些虔诚的迁徙者,你会用什么样的未来来回应我们呢?

halifax之路(2) - 出发前传

爱上HALIFAX是一个非常偶然的事情……


十几年前,刚从大学毕业时,听说很多同学出国了,心中有那么一点羡慕,却不敢有妄想。十年前,工作中接触到一些香港的客户,后来都成了朋友,那时,香港正是移民的高峰,熟悉之后,因为社会、政治和环境的原因,一位好朋友就劝我,应该移民到加拿大。当时,自己工作刚刚有些发展,也刚刚成家,觉得条件并不成熟,就没有再进一步探讨。只是移民的梦开始在心中发芽。

随后,由于生意的原因,先后去了十几个发达的国家,发现确实有值得向往的东西,也就慢慢坚定了信心。

2000年的5月,我到英国留学,在剑桥住了两年,对国外的生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自己的适应能力也有了信心,加上老婆和女儿在那里生活了近一年,也很喜欢和适应这种宁静的生活,所以,就决定申请移民加拿大。

当时选择加拿大而不是英国,除了移民政策上更宽松些,主要是更喜欢北美的宽广和辽阔(但是剑桥仍然是我至今最喜欢的城市)。我多次对朋友讲过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如果北美是一个大花园的话,那么欧洲的一个个国家就像一盆盆精致的盆景。北美辽阔的土地,宽敞的房子,大路,大车等更适合中国人的审美观。

一年后,我向驻英国的加拿大使馆递交了自助的技术移民申请,十个月后在剑桥我接到了面试的通知。

记得面试的时间是早上九点,大概六点就把老婆孩子叫了起来,女儿当时是四岁,一点都没有吵闹,简单吃了点早餐,一家人就上了剑桥到伦敦的火车。在空旷的车厢了,老婆利用乘车时间还把女儿收拾得漂漂亮亮。

由于提前在地图上把使馆的位置找得很仔细,所以下火车后,很快就找到加拿大驻英国使馆。此时才早晨八点。

中间的一个小插曲,至今记得很清楚。孩子小便,但周围似乎找不到卫生间。就问了一个很匆忙的上班族。他把位置详细说了一遍,就匆忙又走了。大概有二十几步路,这位先生就又折了回来,然后领着我们找到了卫生间。事情不大,我始终记在心底,可能也更坚定了移民的决心。有时会在心里问自己,假如是我遇到这种事情,我能否做到这份地步?

九点整,一位亚裔的女移民官把我叫了进去,却让妻女在外面等。看着严肃的移民官,我忽然有种不好的感觉。

面试时间有一个小时,我和女移民官对峙了半小时。

应该说我准备的材料是较匆忙的,比这次肯定是粗糙得多。但是,移民官也没有在其他问题上有太多异议,只有一件,也是我从来没有想到的问题,关于某某事件。

我的经历应该说相对丰富了一些。在八十年代中期曾经在部队当过几年兵。八八年底就专业地方了。这段经历只是在简历上提到,没有更多的证明材料。女移民官就问我是否去xxx广场ZY过学生。上帝呀,我清楚地告诉她,那时我已经不在部队了,怎么可能去ZY学生呢?就算我在部队,难道每一个士兵都会去ZY学生吗?而事件的发生,也是我移民的一个理由。现在我已经开始怀疑,此人是否就是期间流落海外的学生。我们的沟通很糟糕,她需要我有部队提供的没有去ZY学生的证明,我告诉她,这不可能。而她就强调必须有,给我一个月的时间。僵持之后,我恨恨地离开使馆,一个人的经历,有时自己不能选择,却能成为别人的借口。

一个月很快过去了,我当然无法提供证明,而拒签信也到了。刚好,学业也结束了,我又回到了中国。事后,很多人都说我傻,第一不应该把部队的经历写出来,第二应该找律师告使馆。我都摇摇头,我经历过的事情,我不会隐瞒,找律师打官司,不如我回国多干点事情。第一次的移民梦就这么破灭了。

回国之后,匆匆几年过去了,工作似乎很顺利,有一份别人羡慕的职业和生意,也挣到一些钱。孩子七岁时,要上学了,自己家乡的学校除了人多,没有别的特色。一个班平均在120人之上,三个学生一个桌子,写字时都是侧着身子。能让孩子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吗?

我们的父辈通过他们的努力,曾经成功地从农村走出来,使得我们能够生活在城市,从而比农村的孩子多了一些机会。有时,回农村老家,看到同龄人,被生活脱磨得比自己都大上二十岁时,我就深深感谢父辈的努力。


现在轮到我们为下一代付出努力的时候了,何况条件也还允许,于是在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孩子和妈妈就搬家到北京开始生活,找了一家很好的学校。那里四十个学生一个班,学校的条件在北京都算顶尖,当然在全国就不用说了。

时间又过了两年,由于生意的事情,我只能在北京和家乡两边跑,和孩子老婆离多聚少。应该说从成家之后,除了在英国和家人团聚过近一年外,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过去对这个问题认识并不深刻,随着孩子慢慢长大,随着对生活和生命意义的逐渐感悟,是时间认真考虑这些问题了。出路只有一条――团聚。

在做出决定的过程中,我很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我岳父。他利用他一生的经验,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比如“对上级要忠心,对同级要尊重,对下级要关心”,“第一类人知道对错,第二类人知道大事、小事,第三类人知道进退”。尤其是在生命中的高峰时,急流勇退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一家人在一起生活是最重要的。

到那里团聚呢?北京、上海还是深圳?这一刻,我移民的梦想重新被唤醒。

每个移民的情况可能都不一样,促使我再次移民的决心家人团聚并不是惟一的原因,当然还有其他太多的理由,我不想去讨论缘由,只是通过比较后,发现技术移民的时间延续太长,我希望孩子十岁之前能到国外去生活(很多人讲,孩子在十到十二岁之间去国外是最合适的)。那么投资移民可能是一种选择。
通过比较,得知诺省的提名计划时间可能是最短的,而halifax的气候等条件,应该也是不错的。移民成功后,随时可以更换地方。何况这个项目还可以提前去作一次实地考察。

紧紧张张的准备后,在04年9月份向诺省递交了申请,很快省提名计划就下来了,并邀请我到诺省考察。由于工作的缘故,考察的行程一直到我10月份从欧洲回来才确定下来。04年11月初,我第一次踏上加拿大的国土。

到达温哥华机场进海关时,海关官员问我是否第一次到加拿大,来干什么?我回答,第一次来并且是为移民考察。他继续问,是不是移民曾经被拒签过一次。听他那样肯定的问题,当时我是有一点惊讶,我不得不佩服这些发达国家的信息系统。你只要和他们有过一次交往,他们都会详细地记录下来。同时,我多少也有点庆幸,好在这次准备材料,没有听信一些意见,去回避一些问题,从而保持了材料的一致性。人还是诚实一些更好。
由于是一个人,而且一切从简,所以那次的旅途比这次要轻松的多。在温哥华和多伦多分别作了短期停留,见到了几个老朋友,在他们的陪同下,我在两个城市也作了一点考察。我很奇怪加拿大的城市有这样的魅力,在两个城市的朋友都极力向我推荐各自居住的地方。“公、婆”各自都有一大堆理由。说实话,两个城市各有自己的优势。在那里居住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几天时间,并不能让我全面了解和认识这两个地方,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如果单纯从城市的繁华和热闹的角度来看,它们不如北京或者上海。


为了节省时间,我是晚班飞机半夜到达halifax的。接机人送我进市区的时候,昏暗的街灯、空无一人的街道,矮矮的建筑,这更像一个小镇,而不是想像中的省会城市。

在入住的“Lord Nelson” 酒店,由于疲惫和稍稍的失望,我很快就入睡了,睡前心里还在想,这家所谓的四星酒店,按北京的标准,也就二星差不多。不过房间的干净和床的舒适到出乎意料。

甜甜的梦被窗外的鸟叫和公交车的轰鸣吵醒,我洗漱完毕,下楼准备吃早餐。走过安静的大厅和前台的服务生打过招呼,我推开酒店大门。


11月的阳光是那么温柔(气温不像想像中那么冷,我只穿了一件衬衣和外罩,比走时北京的温度要暖一些),也许是昨晚下过雨的缘故,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薄雾,对面的“public garden”里,还开有一些无名的小花,各种颜色的树叶,更多是金色的枫叶,在晨风中跳着悠闲的舞步。远处尖尖的教堂顶在阳光中闪着亮光。我揉揉眼,难道是我重新回到了剑桥?

在随后的几天里,我慢慢对halifax有了更多的了解,它是大西洋省份中最大的城市,是世界上第二大天然港,一年四季都不封冻。也是英国人登陆北美的第一站(Nova scotia的意思也就是新苏格兰)。同时,由于人口少,它的经济总量不大,但是经济却持续几年在增长。失业率大概在5%左右,处在加拿大的中低水平。不大的城市中,却有四座大学和一些学院。因此它的平均教育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在加拿大是最高。更多的情况大家会在网上找到资料的,我不再赘述,相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Halifax市区的构成,现在应该是大halifax的概念,它包括halifax半岛、dartmouth港、bedford镇、sackville镇和fall river等组成。走102高速公路把几个城镇转一圈,大概要1个小时左右,就是这么一个概念。而downtown就坐落在halifax半岛的水边,所有高的建筑也都集中在那里。某种意义上讲,城市格局特别像纽约(当然规模是没法比的)。纽约的downtown应该是集中在曼哈顿岛。从dartmouth看过来,halifax就像小纽约。

和省移民官Wolfe女士的见面非常愉快,印象中胖胖大大的她只穿了个短袖,似乎比我这个大个还要壯,当然也比我更和气。我紧张的感觉一扫而光,前任移民官在心头的阴霾彻底消除了(那天,我穿了一套西装,进去之后,就一直在出汗,我以为是紧张,后来,才明白是暖气的缘故)。在核对了所有的资料后,对我的资历还是很认可的,语言ok,资金来源ok, 教育背景ok, 一切ok后,我们开始聊天(这时,我已经脱下领带和外套,一切都很随意)。

我知道这也是对我的考察,比如为什么要移民,你可以说很多理由,但最好不要涉及政治。为什么要来nova scotia,这可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你如果不能让她相信你最终要到halifax,而是借此作为跳板到别的省份,那么你之前的所有努力就白费了。在来的飞机上,我准备了许多关于诺省和halifax的资料,一通狂背,此时,发挥了用处,我对halifax的了解,使她很满意,随后,就给我一些关于工作和买房的资料。我记得她说,她住在fall river, 上班开车大概半小时,但她很喜欢那里,在大halifax区,半岛的南部和bedford是最贵的区域,某种意义也是非常好的区域。很快,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们愉快地要说再见了,她说,她不能直接告诉我面试的结果,但我应该感觉到面试的结果。

当我出了位于barringtons street的省移民大楼办公室,回到不远spring garden road上的基金公司,基金公司的herther告诉我,面试通过,提名已经批准。按常规,提名交给属地大使馆,由联邦政府最后批准,顺利的话,半年就会有结果。我知道,有提名人是很快就被批准了。但是我的申请,却等了很久(远远超出我的预期)。

从加拿大回来,我在12月把投资就汇到了基金公司。但是由于别人的耽误,我的联邦申请号码05年3月才拿到。

不知不觉几个月过去了,05年8月下旬,北京使馆的调查电话打到了我公司和过去的单位里,同日,电话也打到我老婆的原单位调查。8月底,体检表下来了,9月18日,在北京维世达诊所体检完毕。至此,一切似乎都很顺利。我们期待圣诞节能有好消息。

10月开始,补料信来了,一直到过完春节,都在补料。我意识到使馆可能在拖延时间,因为补的材料,都是无管痛痒的东西,并且应该一次都可以完成的。他们却一个月补一样,甚至我英国的硕士文凭也要作清华认证。

春节后,我写信给大使馆询问此事,这时他们才告诉我,我正在作“standard background check”, 我很奇怪,背调电话不是已经打过吗,怎么还在调查?后来在家园和其他地方了解一些情况,才知道,对我的调查是较慎重的,原因有:第一,我曾经被拒签过。第二,我和妻子都当过兵。第三,我的经济来源。第四,我老婆在银行工作过。

春天来了,06年5月,从我面试至今,经过18个月的等待,我们拿到了期待中的签证。我很想再次见到wolfe女士,告诉她,我们已经landed, 但是我没有她的联系电话,而且,我印象她告诉我,她随后会改换一个工作,祝愿她一切顺利。

halifax之路(3) - 初初抵达

转载自http://bbs.canadameet.me/showthread.php?t=64958&page=3

现在重新回到六月十七日,我们到达了halifax.


从机场很快就到达我们的宾馆,位于636 bedford highway(并不是高速)上的bluenose inn and suites(网址:http://www.bluenoseinnandsuites.com)。 我们原定是七月落地,由于北京的房子卖得很顺利,同时也希望提前落地让孩子有个适应的过程,所以计划就提前了。我不得不开始寻找落地的住宿。

基金公司提供了几个选择,其中有几个宾馆和home stay, 宾馆中就有上次住的“lord nelson”,然而这次的报价高的离谱,基本上都是300加元一个晚上,看来真是把我们当作有钱人了(不过,也有季节的因素)。而home stay是成人85加元,孩子减半。我们不太想住home stay,因为一家人刚落地要倒时差,和别人生活在一起,会都不太方便。看来只好自己找住处了。

在网上搜寻halifax的宾馆,找到很多连接,通过msn.ca的地图功能,输入地址或邮编后,能很清楚看到所找的地方的详细位置。第一次的面试另一大收获就是对大halifax有个基本的认识,这一年多来通过地图已经把halifax的方位搞的很熟悉,虽然是纸上谈兵,但是心中的概念很清晰。

通过比较,最好确定了bluenose inn。 第一,位置合适,处在halifax半岛和bedford中间,交通很方便,有城市公交通过,而halifax半岛和bedford也是移民官向我推荐的区域。第二,价位合适,一个suite单价100加元,有单独的卫生间和小厨房,可以自己作饭。5天以上,还有优惠。如果是冬天来会更优惠,一个月,大概也就1000加元左右,和租公寓差不多,非常适应短期居住。在网上提前作了预约,被告知,如果取消预定,必须在入住日期中午前。

到达bluenose inn之后,很快办妥了入住手续,一次交足了五天的房费,优惠了大概10%左右。把行李卸到房间门口,WN因有事就先走了,为了接我们,耽搁他不少时间。
Bluenose inn的风格就像中国的平房的格局,每个suite一个门,直接面对院子,再看过去就是bedford basin的美景了。这个小海湾,是个内海,说是一个大湖似乎更合适,是泛舟和游艇的天堂。刚好是夏季的开始,点点白帆荡漾在清澈的水面上,给我们留下很好的印象。

Suite里有两张双人床,他们叫做“queen size”, 躺在柔软的席梦思(mattress)上,伸展了四肢,才感觉太疲惫了,不知不觉我们都睡着了。

一觉醒来,看时间已经下午3点了,肚子里咕咕叫,应该吃饭了。房间里除了宾馆提供的几小包咖啡,冰箱里什么也没有。

到宾馆前台问服务生,附近有没有吃饭的地方,她告诉说只有去bedford的mill plaza, 步行大概十几分钟,有公交车但她不知车站在哪。我带的地图已经很破旧了,于是从她那买了一幅halifax地图,大概5块多加元,我记得上次来,在机场拿的地图是免费的。

一家三口简单收拾一下,就向mill plaza走去,阳光灿烂却不灼热,温度也就25°左右,感觉很舒服。一路走去,没有发现车站。沿途有几个餐馆,可是现在都不上班。一直快到mill plaza时,才看到一个候车的亭子。而这段路程我们也走了近半个小时。

在mill plaza的sobeys里,有一个快餐区,吃了烤鸡和匹萨,一家人才觉得心里有底了。Sobeys是一个大的连锁食品超市,这个规模属于中等,但是种类已经是很丰富了。品种之全,出乎意料。连红薯和玉米糁都有,看来今后中国饭是没有问题的,食品的价格,如果不折算成人民币,按当地收入,我认为真是太便宜了。在里面买了鸡蛋、牛奶、青菜和大米等几样吃的,我们这就准备开伙了。

结账时,青菜类,要在柜台称重,然后算账。一个像暑期打工的西人小伙子,问我们买的生姜是什么?一刹那间,我被问住了,只好说,我不知道英文名字。小伙子很发愁的样子,在一张过塑的底单上找了很长时间,最后耸耸肩。这时,后面的顾客开始乐了,七嘴八舌地这个说是ginger, 那个说不是。我告诉他是ginger,他竟然问我“are you sure?” 我也忍不住乐了。我不能确定,还是由你来sure吧。这时经理走过来,很权威地说是ginger。问题才最后解决。

回去的路上,我们不再步行,在候车亭等车,这条路上有80和82两条线经过,站牌上只有线路号,没有详细的站点解释,比中国的公交车的站点介绍差老远了。问等车的一个小伙子,他说,车票成人都是2块加元,孩子是1.4加元,不分距离。

上车了,才知道没有售票员,司机旁边有一盒子,大家自觉把零钱或车票放进去,不找零。我们没有零钱,只有10元纸币,但没舍得放进去。告诉司机,去bluenose inn,司机耸耸肩,说不知道在那里,他问了几个乘客,大家似乎也不太清楚。我这个气呀,那么大的标示就在路旁,竟然熟视无睹吗?

车开了,很短的距离,就停一站,仔细一看,路边的树上或电线杆上订着一个小小的牌子,写着80和82, 原来这就是站点。而候车亭并不是每个站点都有。快到bluenose inn了,我告诉司机前面就是,他才似乎恍然大悟说“there it is”。 车停在宾馆前,我把钱要给他,他摇摇头说请吧。下车后,才知道这里并不是站点。我们不但白乘了一次车,而且是直接送到目的地,心中那份温暖直到如今。

刚回到bluenose inn, “失踪”的四件行李,也被机场工作人员送到了,察看后一切完好,对他们的效率还是挺满意的。

作了晚饭,晚上7点多,睡意爬上眼睑,我们三口很快进入了梦乡。Halifax的第一天结束了。

--------------------------------------------------------------------------------
银行卡

--------------------------------------------------------------------------------

第二天的凌晨三点多就醒了,看着熟睡的妻女,我的心中涌入一些苦涩,放弃国内舒适的生活,跑到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到底是为什么?

也许是生命中固有的不服输的因子,让我一而再,再而三地不停折腾。我不愿像有些父辈一样,守着一份工作或一个地方,或一份家业过完一生。世界是这么大,这么美好,有条件应该多些尝试和体验。回想起98年去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炮火连天中,人们还苦中作乐,寻找生活中的乐趣。而我们更应该把握拥有的机会。2003年在清华大学“企业管理和资本运作”学习班,听一个姓杨的教授讲课,有一段话我至今记忆犹新:“我赞同有条件的人移民国外,中国的土地和其他资源已经承受不起超载人口的负荷。多出去一个人,就意味着留下的人多一个机会,多分享一些资源…”这也许是我移民的一个很好的借口。

那么为什么选择halifax,而不是其他地方?这可能与我的性格有关,表面上我是一个喜欢热闹的人,在国内也不得不曲意奉承游戏于各种场合,越风光越寂寞。实际上,内心深处我期待更多的宁静。我就要步入四十不学艺的年龄,这也许是我最后一次折腾了,我想找一个平静的地方享受人生。至于工作,不是我首先考虑的事情,以后工作只是我生活的一个构成部分。Halifax满足我的剑桥情结,满足我要求的大部分条件。何况离哈佛和麻省理工的所在地波士顿这么近。那是我希望孩子要去的地方。

5点钟,天已经很亮了,妻女也陆续起床了,看来我们仍然在倒时差。太阳出来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我们该作些什么呢?

太多的事情,我们首先决定办理银行卡和找房子。

在出发前,我们在北京的蒙特利尔银行(BMO)申请了加拿大的账户,这是最近刚开展的业务,确实很方便新移民。BMO北京办事处的牛小姐(我们从家园网上知道的)业务很熟悉,不但很快帮我们设立了账户,而且在加拿大银行和税务知识方面给了很多有益的建议。托朋友在别的地方把我们的资金汇到账户上,这样,我们落地后就马上可以使用银行的服务了。

八点半,我们收拾齐备出了宾馆,在bluenose inn的右手跨过larry uteck街大概150米的距离有一个公交站,在那儿等车有半个多小时。

公交车沿着海湾向halifax进发,远处宏伟的marry mackay大桥越来越近(它是连接halifax 和dartmouth的两座桥梁之一,只能车辆通行,另一座叫macdonald,车辆和行人都可通过),从bedford看过去,颇有旧金山的金门大桥的韵味。

公交车上人不多,两边车窗上各有一条粗粗的黄色绳子,我以为是挂窗帘的,每快到一站,发现有人拉一下绳子,司机的位置边会有“叮咚”的声响。原来它是提醒司机有乘客要下车了。

进入downtown了,一年半前面试的情景又回到眼前,悠闲的行人、起伏的街道、美丽的花丛和百年老树并不感到陌生。妻女也是见过“世面”的人,对此情此景并没有过分的激动。

Halifax的BMO总部坐落于5151 george street, 在一栋大楼的一层,因在地图上已经找准位置,所以很快就找到了。而时间还早,银行的开门时间为上午10时。

领着妻女在周围的街道转了转,downtown就在靠近水边的几个街区里,基本上都是小山坡,有点像香港的中环。走到水边,大西洋的辽阔洋面就在前方,因为是深水港口,所以水是幽兰幽兰的,和我记忆中的蔚蓝的夏威夷海滩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也许就是热带和温带海洋的差别。

10点钟,准时回到了BMO,前台的胖胖的白人姑娘接待了我们,告诉她我们是新移民,在北京开好了账户,来见一个叫“John”的经理,并给她出示了北京BMO的开户证明。她问我们和John预约了没有,我们说没有。大概有几分钟的时间,她从里面出来,看了护照和落地纸,验证了签名后,告诉我们由于没有预约John没时间接待我们,但是却拿来了我们的借记卡,我们告诉她,在北京的BMO我们也申请了信用卡,她说是的,但信用卡要到工作后才能得到。Anyway,知道我们的账户和资金已经落实,我们的目的基本达到,也就没跟她继续深究。我对BMO的初次印象不太好,觉得他们对客户不冷不热,多少有点加拿大第一大银行的牛气劲。随后在BMO其他网点的几次交往,印象才有所改变。

在市区我们又逛了著名的国家级的遗产citadal(护城堡垒)。Halifax建立于1749年,它不仅是一个出色的港口,而且也是当时抵御法军的要塞。Citadel耸立在一个小山上,俯瞰着halifax市中心。这座星形建筑是19世纪第四次在原址上建起来的,现在已经是国家公园了。说实话,这个建筑和中国的任何一个古城堡都没法比,另一个侧面看,中国的众多古堡要塞也折射出被侵略和抵御奴役的血雨腥风的厚重历史。

出来citadal, 我们又来到城堡脚下的public garden, 它建于1867年,是北美历史最悠久的维多利亚时期的公共花园。我不仅感慨起来,100多年前,这里的普通老百姓就可以享受这样的公共设施,而国内在过去,除了帝王将相和有钱人拥有私花园外,老百姓哪敢有此奢望,就算现在,那个公园不收费呢?(昨天听老婆讲,新浪网说北京有12个公园以后要免费对公众开放了,早该如此。)

由于等车又是半个多小时,回到宾馆已经很晚,我开始对等公交厌烦了。
--------------------------------------------------------------------------------

jonathen,有时间可以介绍一下当地的公共交通系统吗?据说Halifax的公共交通很不发达,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
公共交通线路很多,但是间隔时间太长,在每个information centre,可以拿到免费的地图和公交时间表,坐公交像坐火车一样,要赶点
--------------------------------------------------------------------------------

妻子的感悟

(妻: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也许我们疏忽和淡忘了曾经的拥有,但它一直静静的藏在你的记忆里。女人是感性的,新的生活开始难免有很多感慨,品读论坛文章和大家留言后心中的一丝感触,随心写出,见笑。)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又是一周过去了,我们来到HALIFAX马上就快一个月了。这一个月也是自己适应做一个全职主妇的开始,由于刚到一个新环境,所以基本上是在忙碌中度过的,但每天无论多晚了,可还是抑制不住翻看老公新贴的欲望,和他一道,行走在HALIFAX之路。

生命中有些事物,由于经历而有了特别的意义和回忆,一同走过的旅途,一起经历了岁月的触摸,所以便在心中占据了特殊地位;而又因亲身的体会,才知道其中的喜怒悲欢,才会在回首触摸时生出无限的感慨,也才会如此的眷恋并从中领悟快乐。

“HALIFAX之路”开始时,记得自己只是想把这一段经历记录下来,留作纪念。一个偶然的因素,接力棒传给了老公,在国内由于繁忙,十年没有欣赏到老公的文字,而今静心仔细品读,老公的文字比以往更平和真诚,语言生动又略带一丝浪漫,并不乏幽默,总是令人忍俊不禁。“心静天地宽”,热爱生活的老公于曾经平平淡淡生活里发现闪亮的东西,一点一滴的镌刻在心弦之上,然后就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刻,特定的地点,启开多年的沉默,娓娓道来,让人爱不释手。随着老公将记忆的瞬间敲打在键盘上的时候,当所有的或温馨或感动的片段坦陈在面前的时候 ,才会发现,我们离家已经太远太远......

为了留住这份纪念,也为了给家人传递无需挂念的信息,并希望能为后到的移友们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HALIFAX之路》诞生了。正是有了它,在论坛里我们有了很多朋友,虽然彼此交流的很少,有时只是从文字中感悟彼此的心情和生活,但是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希望却使彼此挂牵和感动,一句话,一个问候,一份淡淡的温馨,如HALIFAX夏季明媚的阳光般温暖闪烁在心头,给远离家人的我们许多慰籍。今日在此记录下这些曾经深深支持过我们的身影,于我们是一种美好的记忆,于他们是一种由衷地感谢。

Halifax之路(4) - 找房记

找房记

两天很快过去了,摆在面前的住宿问题更加突出了,bluenose inn的条件还算不错,但毕竟不能这样长期住下去。

在国内的时候就开始关注住宿问题了。第一次面试的时候,移民官曾经给我一个房产中介的电话, 此人叫bruce,由于时间太匆忙,我只给他打了一个电话,并没有见面,通话中互相留下了EMAIL地址。

回国后不久,他给我来信了,我也礼节性回了信,约定保持联系。随后,每三个月bruce总会发信问候一下并询问签证的进展。我在加拿大的房产网上http://www.mls.ca/,查讯房子信息的时候,看到了bruce的照片,大概50多岁,一头金发,看起来像一个很nice的人。

出发前一周,我给burce发了EMAIL,问他关于我落地后的住宿有何建议,他很快回信了,并说把我的EMAIL给了一个租房的中介susan,他也打电话给susan,希望她能尽快给我回复。我在halifax的租房网上www.relocatecanada.com/halifax/rentals.html。也发现许多可以寻租的信息,大部分两室以上的condo月租在600-1000加元之间,并且基本上是没有家具的。

Susan很快给我回话了,问我有什么要求和登陆日期;我说,最好能离学校近一些,并且要有家具的房子。她回复,有家具的房子特别难找价格也很贵,并且lease(租约)都在半年以上。第二天,她又回信,说在halifax市中心的lower water street 有一套公寓带家具,租约半年,价格在1400加元,同时说在他们的网站上http://www.tivertons.ca/,有图片可以参考,可我在国内怎么也上不去他们的网站,只好回信说,等落地看房后再定。

现在已经两天了,忙乱中我怎么把这事给耽误了。赶紧找出susan的电话,给她打电话。八点半可能是早了点,接通的是她的留言,无奈把宾馆电话留给她,并希望她能早些回话。九点多,susan来电话了,她很抱歉说lower water street的公寓已经租出去了,并安慰说她正在积极寻找,她的网站上有几个选择,希望我能上网参考一下。我理解他们,毕竟我没有给她肯定的答复,房子有人租,当然会租出去的。

上网?我到宾馆前台问他们,说可以,一天8加元。前台一个年轻的印巴人很友好地问候我,说他是经理,有事可以找他,我问宾馆是他的?他说是他父亲的,他们一年前移民到halifax并买下这个宾馆。聊天中,他也认为bedford是一个非常好的区域。

交完一天的网费,回房间等他们送网线,我先打开电脑,电脑提示有无线网络可登陆。我挺奇怪,宾馆是有线上网呀。一搜索,哈,竟然有五个无线服务网络,选择信号最好的一个,哈哈,上去了,速度也还不错。网线送过来了,我也不好意思问服务员是怎么回事,房间的网线接口位置不好,我也就懒得再换位置,就这样,一直用到半个月后在家安装了宽带。(有时想想挺不应该的,但是这种无密码的无线上网也不一定就是必须申请的,不过,我还算诚实,要不然我也不会再安装有线宽带了。)

科技的发达,让人很方便,没有时就觉得像聋子和瞎子。能上网了,我忽然觉得心里亮堂堂的。赶快到susan的网站上看,空房不少,有家具的房子却不多。仅有的几个选择都不理想,我们多少有些焦急。

中午时,susan又来电话了,告诉我们在半岛南区有一个两室的公寓,主人要到法国度假,所以只能住两个月,月租1800,含所有的费用,包括电视、电话和上网及电费,问我们有兴趣吗?两个月,应该是合适的,这一段时间,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和了解halifax。我们和susan约定,下午三点去看房。

由于怕等公交车耽误时间,我们一点钟就出发了,可能点赶的准刚好赶上一趟80,二十分钟就到达robie street 和quinpool road交叉的站点,从这下车,往公寓所在inglis street步行应该二十分钟能赶到。

沿途不时看到有高高的公寓大楼,有些门口竖着牌子“leasing”,由于时间还早,就进去想看一看。每个公寓的大楼的安全设施都不错,推门进去有一个门厅,然后又一道大门是锁着的,住户要么自己有钥匙、要么有密码、要么楼上的人遥控开门。里面的门厅里,一般都有沙发和茶几,供人短暂休息。在大楼的内部对讲系统(intercom)上找到管理员(superintendent)的号码,在intercom上呼叫他。他会下来接待你。

看了两个公寓,面积都不太大,两室的公寓一般都是700-1000平方英尺的样子,大概就在100平米以内。租金都是800左右,房间内没有家具,由于大学相对集中在halifax半岛上,所以主要是学生居住,人种很多。其中一个公寓里,可能住了几个学生,每间屋子地上放两个席梦思床垫,别的什么都没有,足见学生的不容易。

由于是六月底,很多学校还没放假,所以空的单元并不多,而且按他们的习惯,租约一般是从每个月的1号开始。看完后,觉得并不太适合有孩子的新移民家庭生活,因此兴趣不大。

三点准时赶到约定的地方,看到门前站着一位身穿米色套装、卷曲金发的中年妇女,胸前报着一叠材料,更像一个大学的教授。她就是温文尔雅的susan(事后,我和老婆谈论起她,都觉得干这一行有些委屈她了,也许是中国人的观念在作怪)。

公寓是在一个四层楼里的顶部,随susan上去,一位文气的中年男士(忘了名字)开了门。男主人自我介绍是一个作家,妻子是法国人,有一个8岁的男孩,已经随母亲回法国度假了。房间布置得很典雅,各项设施也都齐备,我们很有些心动。

告别susan时,互相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最起码她会觉得中国人的素质不错,这应该是后来susan特别用心为我们找房的一个原因吧。告诉她,宾馆还有三天到期,两天后我们给她回话。

时间还早,离南区的快乐角公园(point pleasant park)不远,我们决定去转转。沿着young avenue一路走过去,路两旁都是几十年以上的参天大树,一幢幢风格迥异的single house(国内所谓的别墅)错落有致远离尘嚣。我们也算开了眼,后来了解多了,才知道那里集中的有钱人最多,不乏加拿大的名门望族,房子的价格动辄都在100万加元以上。国内有比这贵的房子,但没有这种环境和韵味。

快乐角公园是个休闲活动的好地方,大西洋的海浪日夜抚慰着它的臂膀,由于离市区较远,它更像这些有钱人的后花园。
===========================================================
请问楼主,Halifax的计算机软件业发达不?软件相关工作好找不?

我刚刚开始找工作,计算机不是我的专业,我不太了解,但接机的wn是学计算机的,他在这已经5年了,说工作挺好,另外在当地报纸www.herald.ns.ca上每天都有新工作,好像计算机专业不少,而每一个见我的当地人,似乎都认为我是学计算机的。

===========================================================


再请问10-15w加币能买到什么样房子?


我知道wn在dartmouth用十一万加币买了semi-detached的house.
===========================================================

说实话,我们也觉得halifax的租房价格太贵,从网上看到在多伦多和温哥华,300-500加币也可以租到房子,似乎地下室多一些,这边中国人少,好像没有经营类似家庭旅馆的人,而这里西人的地下室是不会出租的,我到几个西人家看过,都是健身房和游戏室,布置得很好。所以只能找公寓了。

===========================================================

租房和找工作的网站非常有用,谢谢了,可以将你的房屋中介和租房中介的联系方式给我吗?

BRUCE MACFARLANE 902-830-4272
susanmaylin@eastlink.ca 902-209-7991
===========================================================

halifax之路(5) - 买车记

转载自 http://bbs.canadameet.me/showthread.php?t=64958&page=5

买车记

从市区回bluenose inn已经很晚,又是等车耽误了宝贵的时间,昨天晚上有不大的风,我们经验不足,没有带外罩,站在过分清爽的风中,有些瑟瑟发抖,尤其是女儿,哪受过如此待遇,问我,“爸爸,我们如果冬天等车的话,是不是要带上棉被和热汤啊?”聪明的孩子在提意见了。于是我们到附近的pizza delight先解决温饱问题,吃了匹萨,喝了热咖啡;搂着妻女又在风中等了20分钟,公交车才来。

那一刻,我决定先买车,原来在国内时总听说,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家,现在多少有些明白了。车对北美的人来说,是第二个家,干什么都离不开呀。超市那么远,上班那么远,出去玩又那么远,公交车间隔时间又这么长,对北美人来说,拥有一辆车比房子更是优先考虑的事情。我问老婆:“是因为公交车时间长,人们不得不买车,还是人们都有车了,所以公交车间隔才这么长?”

晚上到宾馆,开始讨论买什么车。我的驾龄有十几年了,公车、私车也开过不少。最早开过走私的丰田皇冠3.0,那辆车一直开了50多万公里才大修,所以对日本车感觉还不错,后来岳父母退休后,给他们买了一辆buick,外观宽宽大大的,适合我们的审美观,就是后来小毛病多一些。也帮姐夫买过一辆二手的原装奥迪2.6,现在20多万公里了,用得挺好。而自己这几年一直开奥迪A6,感觉不错,就是 30多万公里时开始有点烧机油。在国内时,从网上看到,大家都反对买日本车,去年反日风潮时,好像北京和广州还砸了不少日本车,(我妻子十三岁的侄子就是一个激烈的反日派,整天说要灭了小日本,家庭里没有人给他灌输过什么呀,我不知道他是如何成为“反日斗士”的。)当时决定第一还是买德国车,其次美国车,没考虑日本车。

说到日本,感觉要多说几句。站在民族情感角度以外,我们会发觉其实日本人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现代工业上,资源贫乏的日本讲究物尽其用,造出的东西精细异常,这些优点还一直延续到现在,得到全世界人们的肯定。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历史上有过伤痛,但目前的关系实在是过于恶化。在现在的国际大环境中,我估计,中国灭不了日本,而日本更怎样不了中国,既然这样,为什么不搞好关系呢?

去年四月,我去日本半月,一路走去,在福冈的市区看到一段古城墙,有一个石碑上面刻着“元寇防垒”四个字,一打听原来在元朝初期,忽必烈曾两次派兵攻打日本,一次半路被台风夭折,一次刚在福冈登陆,由于主帅病故和台风掀翻了10万大军的船只,也最终失利,上岸的士兵或被杀,或流亡(有资料说,日本人有许多蒙古人血统,不知和此是否有关),就此可能结了仇。但这段历史我在国内却没有听说过,学校的教科书里也没有。现在日本的反中情绪也很浓,特别是青少年中比例超过50%,而中国据说高达70%,这种状况令人担忧,如果这代人成长起来,而观念不改变的话,中日之间迟早还会有战争和更深的伤痛。

在halifax,可能在整个北美,在路上的日本车应该有一半以上,美国车有40%,剩下就是德国车。而整个比例中,minivan,也就是国内说的商务旅行车也将近1/3。可能跟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关系。

讨论的结果,我们统一了意见,觉得目前买一个minivan更合适。第一,行李多搬家时方便。第二,年底父母来一辆车可以坐下。第三,出去玩有时可以休息。那么可供选择的车就比较狭窄了。日本的四大品牌都有此型车,美国也有三、四个选择,而德国没有,我知道大众有一款“夏朗”,可在halifax没有。根据我的经验和从msn.com汽车频道以及http://www.nctd.com/等网上了解,美国此类车功能、内饰甚至质量评分都没有日本车高,有些后面两排座不能隐藏起来,空间利用率差。看来只能选择日本车了。

我知道,中国的驾照到加拿大可以用三个月,但不知道用中国驾照能否买车?一早,打电话给wn,他也说不准,不过提供了O’regans的电话。Halifax的汽车销售主要是oregans 和steel两家,oregans更大一些,代理很多品牌。给oregans打电话,转了几次,最后找到一个可以给肯定答复的销售员――Todd.

大胡子的Todd 很快开车过来了,年纪和我差不多,问我们买什么车,我说看看再说,于是乘他的车来到了半岛的kempt road。Kempt是halifax 的最主要的汽车销售区了,整个大街就是一片车海,各种品牌的车密密麻麻看得人眼晕(欧洲品牌只有德国车)。Todd先拉我们到二手车市场(也许他理解中国人来了都是买的二手车吧),大部分的二手车看起来都有八成新,价格也很便宜。我们看了Chrysler和Kia的两款03年的旅行车town & county和sedona,我很不满意,两款车后座都不能叠藏,特别是kia品牌我更不喜欢,我不知道他们起名的原因,但我的理解是killed in action(一走就死),太不吉利了。

Todd看我没有兴趣,这才开始拉我到新车市场,经过对比,我选中了丰田的sienna。第一,它满足了我上面提到的条件,第二,丰田汽车的质量一直比较稳定,我到过日本丰田市的生产线,眼见了他们严格的质量管理系统。第三,外观设计大方而不花哨。

丰田的价格和质量一样很稳定(很牛气),我以为会有些优惠,但他们没有,他们告诉说,如果买美国车,会有几千块钱的discount。付款时他们说不收支票,而要银行的draft(汇票),我有些不高兴,我估计他们好像是因为我没有固定地址和sin卡,怕我开空头支票吧。

Todd不厌其烦地又把我们拉到附近的halifax的shopping centre,那里有一个BMO的网点,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很客气也很迅速地为我们办理了一张draft(收费5元)。

选好车,办好一切手续,已经中午了。由于车辆要在销售处作防腐蚀处理,两天后提车,所以他们提供了一辆同型号的9000公里的工作车让我先开走。Todd问我知道路怎么走? 我说没问题,他又提供了一个保险代理的名片,也在bedford highway上,要我两天后来提车时买好保险,不然车是开不走的。就这样简单,在到halifax的第四天,我们拥有了自己的车,开着车,走在bedford highway上,欣赏着海湾的美景, 我们感觉在逐渐融入他们的生活,而女儿则担忧地说:“我表哥如果来了,不会把我们的车砸掉吧!”
谢谢大家的夸奖,很多年没有写过东西,只是把自己的经历如实记录下来,实际过程中没有写的这么简单和容易,只是愿看积极的一面,不图赞扬,只求真诚,希望没有耽搁大家时间。

心态很重要,有朋友会说经济条件是基础,但好的好的经济条件不代表一切。

也谢谢大家对我们女儿的夸奖,像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我们是传统的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和期望很高,女儿也很争气,五岁弹钢琴,到现在坚持得很好,8岁学游泳,教练说很有潜力。学习成绩三年来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暑期前考试,作文题目是“一封信”,她的老师给我们发email说,全班几乎所有同学都是写给她的。我们很为女儿自豪。

halifax之路(6) - 租房记

租房记

--------------------------------------------------------------------------------
有了车,更加如虎添翼了。简单吃了午饭,我们开始驱车找房子了。在http://www.apartment-network.ca/上找到halifax和bedford的几个公寓,从地图上找准位置,写下路线,载着妻女向“westwood terrace”驶去。

一下午,分别跑了几个地方,多少有些失望。实事求是地讲,几个公寓的环境都不错,基本设施也很具备,有些公寓虽然老一些,但还是挺干净的,价格也合适。问题在于空房不多,都是8月份之后的,唯一的一套也是从7月1日开租(没想到房源还挺紧张),这一点,西人是有点死板,没有中国人灵活。几个公寓离学校较远,到周围的学校看看,外表似乎也挺一般的。不过这次看房,让我们对halifax的公寓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种公寓租金里大多包热水、暖气和一个地下停车位,厨房里有炉子、微波炉、洗碗机、冰箱和齐备的橱柜,卫生间当然也是较完备的。而家具要自己买,电话、电视、上网这些是要自己安装和付费的。

学校看来是个主要问题了,回到宾馆忽然发现在宾馆的后面就有一所漂亮的建筑,很多家长送学生来,可能是参加什么活动,赶快带妻女过去,发现许多和女儿差不多大小的孩子。学校的名字叫ecole beaubassin school。学校的规模很大,设施也完善,比下午看的两个学校感觉要好,我们不仅欢呼起来。沿着larry uteck往上走,有几栋新的condo(位于bedros lane),很漂亮,再往里走就是starboard drive,这个新小区的房子也正是在国内时在mls上找到的几个中意房子的所在地。而有些房子仍然在这等候它的新主人,它们远比网上的图片更漂亮。

返回学校,先到对面的最近的一栋楼里,在它的门口竟然有出租的牌子,上面有电话。迫不及待地用国内手机打通,哈,主人就在这个楼上住。几分钟,一个年纪挺大的男士下来,互相介绍一下,便领我们进到二层的空单元,房子是两室两厅的公寓,面积1200英尺,客厅是木地板,卧室都是浅色的厚地毯,没有住过人,厨房和两个厕所设备很完善,但没有家具。主人的英语稍有一些卷舌口音,一问,他是从叙利亚移民来的,有36年了,真应了中国的古话“乡音无该鬓毛衰”。
starboard drive 上的新房子(30多万)


房子是不错,从客厅的窗户望出去,美丽的bedford basin就在前方。租金也挺贵,1200加元一个月,租约一年,从第二年可以一个月一个月的租,这基本是当地的惯例。依照中国人的习惯开始讨价还价,回答最多优惠25元。最重要的是,住这里毫无疑问可以去旁边的学校,问他学校的情况,他大加赞赏,说是诺省最好的法语学校。什么?是法语学校吗?是的,他孙女就在那里上学。

多少有些沮丧,我们离开了这所中意的53 bedros lane的公寓。有些不甘心,就又到116 larry uteck blvd的大厅里,接通了管理员的intercom,一会一个慈祥的老太太下来了,是管理员的妻子。真巧,她这里也有一套空房,比刚才的房子大一些,由于房子稍旧一些,价格为1150,租约也是一年。我现在更关心的是学校问题,就想证实一下,结果老太太很确定的说,是一所法语学校,并且只教法语。如果孩子上英语学校,可以到downing street的grosvenor-wentworth park school,开车15分钟。而这个学校下午已经看过了,我们认为并不理想。

告别老太太,回到房间里,马上上网查学校的情况,在halifax的school borad(http://www.hrsb.ns.ca/)上找到学校的情况。果然不假,ecole beaubassin school是halifax三所法语学校中最好的一所。我女儿在国内学过两年的英语,就这样我估计她在英语学校也需要半年到一年的适应期,让她去法语学校,那需要多长时间能适应呢?别最后鸡飞蛋打英语法语都学不好,不能冒这个险。由于希望留在bedford,我特意留心了这个区域的学校,bedford south school--网址上的学校看起来不错,当然,官方的网址上不会说那个学校好,那个排名差,按中国人的思维,居住区域很重要,好的区域学校应该也差不了。我们决定第二天去实地看看。

晚上开车去halifax的chain lake drive 商业区去购物,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商业区,在半岛的西南面。在沃尔马闲诳时,遇到一家从广西来的中国人,夫妇人很好,带着一个和我女儿一样大小的男孩,来了两三年了。主动和他们打招呼,然后聊了起来,有意问起bedford south school的情况,他们很推崇地说,那是个好学校,在一个小山顶上,条件很好,这更坚定我们去看个究竟的决心。可惜,中国人的含蓄,没有问他们的联系地址,而我们则没有安顿下来,没有联系方式。晚上给WN打了个电话,问他知道这个学校吗?刚好,他去过这个学校做过软件系统维护,认为这个学校很好,对新来的外国学生有专门的tutor辅导英语,学校的国际交流好像也很多…,不用多说,就是它了。

第二天一早简单吃了饭,我们就开车从bluenose inn 左拐往bedford走,离mill plaza不远,有一条向西的上山(小山坡)路叫nelson’s landing blvd,很方便就找到了bedford south school,学校坐落在这个区域最高的山顶(我想起东北一座小学在山沟被冲毁死了100多学生的事),看来地势很好,从学校前的广场可以俯瞰bedford海湾的点点白帆,白色的建筑看起来很新很亮眼,观察送学生的家长,衣着举止层次不低(中国人的观察角度)。我们走进学校的办公区,一个瘦小精干的老太太,很友善地接待了我们,得知我们是新移民,要给孩子注册学校,就给了我们一张申请表,让我们回去填好后尽快送回来,因为学校就要放假了,否则只能到9月份开学再注册,那样可能会影响孩子上课,同时告诉我们,来的时候要带上护照和落地纸以及在此区域居住的证明或租房合同,以及孩子在国内的近两年的成绩单、防疫证明、出生证明、老师的推荐信。

在里面简单转转,课程表上有几门课程,分别是英语、数学、科学、手工、音乐和体育,10 岁的孩子开学要上grade 5,会有第二语言,应该是法语。估计halifax的学校都应该如此吧,看完比较满意。出了学校给susan打电话,告诉她inglis street上的公寓不租了,因为俩个月后还要搬家找房子,还要找学校,不如一步到位,毕竟这几天,心中多少有些底了,另外那个房租也确实太贵。Susan很理解我们,知道我们倾向在这个区域找房子,说查查房源尽快给我们回话。
bedford south school



从学校下来,一个condo的门口有一个牌子写着leasing,我们马上进去和super联系。一个快乐的不是特黑的黑人管理员接待了我们,领我们到二层的一套公寓看结构,房子虽老但格局和干净程度仍然令人满意,面积近1200英尺,租金860,一年租约起。可惜此房已经被预定,而8月份会有一套空房。我极力想把此房搞定,甚至把租金涨到900以上,无奈老黑并不中计,可能他也无权吧!

Susan打电话了,说在nelson’s landing blvd上有一套大的公寓,租金稍贵一些,问我们感兴趣吗?一问就在旁边,是本区最高的,也是最新的建筑,那就赶快过来吧。

Susan很快赶过来了,房东老太太就住隔壁,是一个很高贵(我妻子的话)也很nice(慢慢才体会到)的女士,家里就她一个人(至今没有见过他丈夫),有一个儿子在不远的truro镇住,一个11岁的孙女和三个月的孙儿。每周会来看她。互相打过招呼,我们就开始看房了,而susan出去了一会,回来时,我们已经决定把它租下来。它不但是我们目前找房过程中遇到的最好的房子,而且孩子的学校也解决了,另外父母来了也有地方住。Susan也很高兴,因为我们是三个月来房东第一次认可的房客。
 
房东确实是一个不错的人,她告诉susan,如果我们愿意,随时可以搬来,而租约可以从7月1日开始计算。由于是周末,susan让我们先签一个租房确认书,同时很遗憾地说,她的其他paper work只能到周一才能完成,由于我们在这里没有亲戚朋友,所以没有reference, 只有已经办理的银行卡。在确认书上写下BMO的电话和联系人,susan希望我能允许她给银行联系,来确认我们的资信状况。

Ok,住的问题基本解决了,现在该干什么?枫叶卡、健康卡、SIN卡、汽车保险、牛奶金,电话、电视、internet、家具、退登陆费、语言学校、考驾照还有工作。太多的事情还等着呢,没有先办理这些事情,是因为我们没有有效的住址,而现在,虽然还没有入住,但是有效的住址是可以先使用了。

我们昨天购物时,开始使用借记卡(debit card),但在结账柜台,收银员用我们的卡试了几次,竟然刷不出钱。虽然收银员一再道歉,可我们却觉得挺狼狈,好在口袋里还有现金。

在bedford 的mill plaza有一个BMO的网点,离这里很近,我们就先到BMO去。BMO的职员很客气地接待了我们,问题也搞明白了,因为我们的资金转来时都在储蓄户上(saving)而消费刷卡用的是支票户(cheque)。在门口的instant machine(ATM)机上,使用转账功能,问题马上解决了,同时也把新的地址在银行给更新了。

现在该买汽车保险了,这两天忙着看房,把这事给拖后了。在家园网上,曾经了解到,新移民的汽车保险比较贵,一年至少在2000—3000之间,昨天给wn打电话问这里的情况,他告诉说根据车型、车况、驾龄等因素,新移民可能会在每月200元以上,而且他也提供了保险经纪人(broker)的网址(http://www.ibans.com/)和两个他熟悉的经纪人的电话和地址,在这里顾客好像不能直接和保险公司联系。Todd也曾经给我一个经纪人的名片(Dawn-Marie Penney),拿出来一比较,dawn的地址离我们最近,于是就开车先到1262 bedford highway的W.C.L Bauld(1975) Ltd公司。

Dawn是一个30多岁的白人,很善谈。聊天中知道,她住在fall river,新买一辆07款的丰田佳美,我问她为什么不买美国车,她说,美国车耗油并容易出小问题,不过保险相对便宜些。她前一辆车是本田的雅各。
开始转入正题了,在她的电脑上似乎有一套表格和公式,根据车型、车龄、驾龄、几人驾驶、事故记录、一年的里程、甚至停车的安全程度等,来计算保险费,我从国内带来了保险公司的安全记录,多少起了一点作用,而我的国内的驾照她拿不准,打电话不知咨询了什么人后,她遗憾地说,我的驾照在本地只能算风险较大的类别(可能算新学者)。很快,她把几个公司的报价给我,差距很大。

开始讨价还价了,效果不明显,她说她的职责就是帮助客户来省钱的,而且如果我拿到本省驾照并一年不出事故,那么明年的保费会大幅度降低,她给我计算了一下,大概在1300加元左右(也不知道真假)。由于时间是下午较晚了,估计没时间去别的公司作比较了。而我还想明天提车,于是最后选择了她提供的一个全保2700的方案。毕竟跟我了解的和我的预期差距不大,不知道上当了没有。

晚上,回到bluenose inn把房子又延期了几天(每天又便宜五块),希望周一能搬家。上网又在加拿大政府网站(https://services3.cic.gc.ca/ols/ols.do)把枫叶卡的地址作了更改(大概需六周),期待能早日收到,不过至今还没有消息,不知是否属于正常。抽空,把申请费的退费申报表(由使馆随签证一起发的)填好附上收费的凭据,准备明天到邮局邮寄到首都渥太华的移民部的办公室(地址是使馆提供的,好像说需三个月的时间,记不太清了),不管它的周期,反正是意料外的收益。

Well done, 到今天晚上,也就是落地的第6天,事情进展得还算顺利,尤其是落实了房子,我们也终于松了口气。对自己的效率也还满意,心里想,如果到温哥华或多伦多居住有朋友帮助是否会容易些?明天去提车,对呀,周一要搬家了,家具在哪里呢?不能睡在地板上吧…

====================================================
房屋的租金你可以到http://www.relocatecanada.com/halifax/rentals.html的网址上了解一下,大部分在600--1000之间,面积有80平-120平,应该说不管什么样的房子,基础设施一般都不错。


====================================================

halifax之路(7) - 找工作

找工作部分,对原贴进行了整合,因此顺序与原贴没保持一致.原贴请参考 http://bbs.canadameet.me/showthread.php?t=64958&page=7
==================================================================
谢谢jonthen,一口气看完了你的帖,真的有很大的收获,我和老公也是准备移民加拿大,现在正在选择是投资移民的的省份,比较倾向诺省和爱德华王子岛,现在我看资料,投资去诺省政府好象要帮助找6个月的工作(等于是返还2万加币),是真的吗?如果你知道的话,拜托你回一下,不知道的话也没有关系,还是要谢谢你的!!!

诺省政府是会保证提供至少6个月的中层管理工作,我在基金公司的数据库也大概看了一下,各种行业都有,都是中小正在成长的公司,并经过政府的资格认证(不知道具体程序)。这样似乎更能帮助新移民更快熟悉起来。

我们也知道这个项目7月1日暂时中止了,从省政府网站上看,对这个项目在作更进一步评估,随后会取消申请费,但什么时候会再开始没讲。

从基金公司的渠道了解,似乎基金公司和政府之间有些经济利益的冲突(不一定准确,在这个项目上基金公司赚了不少钱),随后政府会全面接手所有步骤。
==================================================================

 关于工作,专业工作可能需要时间去找,但是我们说的“累脖”工应该是很好找。找工作的中介不少,提供一个作参考。http://www.theworkplace.ca/page.asp?sect=19


==================================================================

八月十四日,周一, 晴 气温16°-25°


这几天心中有一点郁闷,由于政府暂停了NSNP的项目,同时又和原来的基金公司中断了合作,所以最近落地的投资移民都要重新去移民部的接待中心(1741 brunswick street)再次登记。(以后投资移民落地后一个月之内要来登记)

下午到移民部时,里面已经有了两家移民,一家从韩国来,一家从台湾来(似乎这个项目台湾的家庭很多,我已经认识和知道的有四家了)。接待中心的大厅很小,和里面的办公人员透过大大的玻璃隔开,这是我到夏城以后第一次看到和来访人员隔开的情况,感觉挺不舒服。而且他们似乎是刚成立的部门,有些忙乱。

十几分钟后,到我们注册了,很简单,把我们的护照和落地纸以及枫叶卡复印留底,然后填写了一份问卷,大概就是住址、准备停留的时间、停留的城市以及是否愿意在诺省工作、工作的专业等内容。填写完后,就算注册了。

我问接待员,关于今后的工作,她告诉我要见主管的官员Desmond,我问能从她这里预约吗,她回答要直接和Desmond联系。郁闷啊,好个Desmond,我两周前就知道他了,可是发邮件他不回,打电话永远都是电话留言。我知道,他们是刚成立的部门,所有的事情千头万绪,但也不应该这样对待新移民呀,想起基金公司的人说的话,等着看他们的笑话。但愿过一段时间会有大的改变(再这样下去,我准备给诺省省长写投诉信)。

说到工作,由于政府保证提供半年以上的工作,而且是从落地后一年内开始都行,所以建议新的投资移民一定要慎重选择,因为主动权在自己手里。

最近我已经接到两家公司(一个是中国人的)的电话,愿意帮助联系工作,我们的同胞甚至暗示可以作假的工作合同而不用上班。我真佩服国人无孔不入的能力,某种意义上新的投资移民是一块“肥肉”,但是我们需要的是真正愿意帮助我们的人,而不是投机取巧。相信大家各有自己的想法和标准吧。

好了,不说这些事情了,路在脚下,看自己怎么走了。而晚上我们就走到了夏城的“Halifax busker festival”的现场。

应该说Halifax的夏天是最好的季节,不仅仅是气候宜人,更重要的是这个季节里,几乎每周都会有一些活动。而这周就是“卖艺人活动周”。

今天晚上来到现场的人确实不少,但永远也不会是拥挤不动的场面。各种卖艺的人,甚至可以说是艺术家门的表演都还是有些专业水准的。有杂技、魔术、歌舞、单口秀、绘画等许多类别,人们分别围坐在周围不时发出响亮的掌声。我仍然认为,能带来欢乐的节目就是好的表演,毕竟笑声是最和谐的语言。

=======================================================
为什么要有中国公司愿意做假‘工作’证明呢?你不是已经拿到枫叶卡了吗,不工作就不行吗。

诺省政府为了鼓励新移民工作,规定投资移民只有工作后,可以以工资的方式把投资的钱逐渐收回。而有的公司可以签假合同,从政府把钱要回来,你和公司可以“分赃”呀。
=======================================================
如果说想自己开个店什么的,或者注册个公司,政府能把2万刀退给企业主吗?

 
估计不行,公司需要有三年以上的良好运行记录。
2万刀的目标太少,政府会把投资资金的绝大部分给你所找的公司,把那些钱要回来,才是目标。不管怎样,都意味着你将免费为他们工作2-3年。除非你愿意把钱送给他们。
我个人认为,选择一个可靠的公司很重要,从工作中能得到许多有用的信息和经验。
=======================================================

诺省的投资移民的
具体条件你可以到http://www.novascotiaimmigration.com/察看详情,比我介绍要全面和权威。
=======================================================
关于工作,由于到夏城时间太短,不能象看房那样,挑来挑去,所以经验实在是谈不上。想写又怕写不好,辜负大家的期待,因此一直在等机会和更多的感受。

我知道夏城论坛里有几位老“夏城人”了,一直想等他们给大家讲讲,如果他们不开口,我不敢班门弄斧。

另外,工作的事情实在是没有统一的标准。我认识的夏城的朋友里,有年薪三万左右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有年薪近7万的,但总是听到他的抱怨。有朋友不停在换工作,但有一位朋友从毕业到现在16年了都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从三个月的合同,到一年,从一年到三年,从三年到现在。有一位朋友由于个人的一点过失,公司今天把他lay off了,但第二天,公司又把他聘到另一个部门。有一位朋友大学文凭,工作待遇很优厚,有俩位博士,工作找得很辛苦。

上面的例子,如果换了别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不认为这些经验对每个人都适合。所以我的经验也不一定适合其他朋友。但随后,我会有一点个人的夏城找工的经历给大家。
=======================================================

2006-11-22

上班有一段时间了,早想写一点什么与大家分享,无奈最近太忙太累,总是懒于动手。在国内时工作时间自己作主,没想到到夏城后,朝九晚五点生活还真有点不适应。

说说我找工的经历吧。

由于NSNP项目至少半年的工作保证,所以落地后不管你愿意与否,你都必须工作至少半年时间,除非你不在乎半年2万加元的薪水。我知道过去也许会有人找公司签假合同,但现在基本是不可能了。这也是原来的基金公司被政府lay off的一个原因--监管不力。而我还知道一个会计公司和一个台湾华人签了假合同,结果政府发现后,双方被勒令退回各自所得的钱,并被处以罚款(说实话,他们也够笨的了)。

我由于是长登,并且觉得人不能无所事事,所以就想找个合适的工作来熟悉当地企业的运作方式。由于自己目前不涉及养家糊口的问题,因此找工作的标准就比较高,希望找一个自己满意的,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工作,不能太委屈自己。

当然,政府承诺会提供一个的工作list供选择,但我并不想先从上面入手,因为如果你愿意,找一个工作是没有问题的,不过那样对自己似乎有些过于简单容易,无法真正检验你的信心和能力。于是我还是决定自己着手找。

于是时不时地从当地报纸和网站上察看一些信息,招人的信息到不少,从公交车司机到经济分析师都有,可是总觉得不太适合自己。有一次政府的一个公共基金找一个投资分析师,要求最好是MBA毕业,并且是注册会计师,待遇也不错,起步年薪6万多,就发一份简历,但没报太大希望。虽然有英国的MBA文凭,但不是注册会计师,也没有相关工作经验,只是作为一种尝试。结果如自己预测的一样,简历寄去后就再也没有消息。我心里还想,一点礼貌都没有,给个拒绝信也算有个动静呀!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两个多月,工作一点头绪也没有,看来自己找并不容易。而这时也传来原基金公司被中断合作的消息,政府全面接手后却无力顾及我们,不知到要等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好在我提前从基金公司的数据库里把政府认可的企业名单给copy了一部分(这个名单后落地的人到今天也没有得到),于是就决定从list上找找看。

-------------------------------------------------------------------------
[quote][请问楼主政府认可的企业名单中有渔业公司的职位或是自己可否买条船申请做捕捉龙虾等海产工作呢?谢谢楼主有空帮忙打听一下给我回复好吗!!谢谢!/QUOTE]

从我看到的名单里没有这样的渔业公司,至于买船埔捉龙虾可能性不大,我估计需要许可证。因为在这里个人钓鱼都需要许可证。
全球的渔业资源现在萎缩得很快,是仅次于环境变暖的第二大问题,实际上很多地方已经没有鱼可捕了。
加拿大的情况也差不多,现有的渔民和渔业公司总是在为捕捉量和政府打架,别的省的渔船到这里,还引起过很大争议。
-------------------------------------------------------------------------


2006-11-23
 
诺省政府制定的这个项目,本身是为了吸引一些资金来帮助本省的中小企业,因此在list上的公司规模都不大,大到1000万加元的营业额,小的也只有100多万加元(这是现在了解后知道的)。企业不多,大概有50家左右,涉及的行业形形色色,从草皮公司到连锁餐厅,从手工制品到会计师事务所,但明显和自己背景有联系的不多。我多少有些丧气,但新认识的夏城的朋友建议,第一个工作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获得当地的工作经验,而老婆和国内的家人也是同样的看法,甚至觉得工作无所谓,拿回自己的钱是关键。在这种意见下,也就决定找一家试试吧。

仔细查看自己download的近20家企业,发现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公司设定的职位是经理助理,这给我的感觉是这种职位可有可无,如果你只签半年的合约的话,企业会得到高达8万加元以上的报酬。看来很多企业不是真正需要新人,而是冲着这些钱来的。而政府的政策更让人费解,半年时间对新人来说失业后连EI都拿不到,而很多企业对工作经验的要求是至少一年。虽然政府保证说至少半年工作,但仍让人不满意,真把我们这些新移民当“凯子”了, 有多少人真的关心新移民的权益呢?而我就打定主意,不管 哪家企业,争取要签至少一年的和约,不然的话,自己的权益真是无从谈起。
经过仔细的比较后,在list上找到一家公司,origin bio-med (www.originbiomed.com) 。这是一家以生物医药为主的生产和销售企业,虽然我的背景和他们有距离,但他们的计划书是我在list见的最严谨和详细的了,而工作则是亚洲市场销售经理。他们的产品目前主要集中在欧美,我在夏城的药店也专门去看过,店员说销售还不错,而最让我动心的是,他们有几个产品已经获得了美国FDA的认证,说明产品不错,而取得FDA的认证,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们愿意把企业作好的态度。我决定试试。
公司的董事长叫Robert Cervelli, 从网站上看给我的印象很好,于是给他发了一封Email, 简单地把自己作了介绍,并认为对我和他们可能都是一个潜在的好机会(到这里首先学会的是不能太谦虚)。

Robert 很快回信了,感谢我给他写的信,问了一些基本的问题,比如什么时候到的夏城,对这里认识如何,是否准备长期停留等,并请我把resume和推荐信寄给他。按照他的要求,我临时把自己的简历整理了一下,把两个国内的朋友写的推荐信复印后一起寄给了他。大概一周后,他又给我回了EMAIL,信中很彬彬有礼地再次感谢了我,但同时希望能提供两个当地的推荐人或熟悉的人。

我多少有些为难了,毕竟刚刚落地,那里有那么多的熟人呢?

不过这到让我增加了对他的好感,认为他们还是比较认真和严谨的。征得Traver 和Vern(我在前文中介绍过这两个朋友) 的同意,我把他们的名字和地址电话等信息发给了robert, 希望能对他更多了解我有所帮助。

又是一周过去了,Rober给我发Email希望我能抽个时间去见他。ok, 我当然有时间了。

见面(或者是面试) 是在一个上午10:30,我多少也“打扮” 了一下,一身浅色休闲西装没有打领带(老婆说这样显得既正规又不拘束),带上很多国内自己的资料准时到达位于市区Duke street的Robert的办公室。

Robert是一个应该在50岁以上的特别精神的白人,花白的头发整齐地梳向脑后,一件淡黄色的衬衣了一条忘记什么颜色的领带,蔚蓝的眼睛里充满了诚实的目光,一口慢速特别清晰的英语(后来他的一个下属告诉我,Robert的英语有纽约口音,因为他是美国人) 。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个横幅上面用中文写着“平凡” 两字(他后来告诉我,那是一个日本客户送给他的) 。应该说,他给我的第一印象真好,而这种印象则随着交往的深入变得更清晰和美好。


-------------------------------------------------------------------------
好像定居夏城的移民中,投资移民多一些,对吗?那这里适不适合技术移民呢?

应该说,技术移民在夏城的人数远远超过投资移民。甚至刚毕业的大学生都在这里找到不错的工作,我现在的一个同事就是今年7月份在saint marry毕业的,现在工签已办完,正在办移民手续。
实际上,诺省的NSNP项目有两种选择,一是投资移民,二是技术移民(skilled workers),速度也非常快,只是人们知道的不多。
-------------------------------------------------------------------------


2006-11-27
这次见面时间不长,但是我们谈得很投机,他对我过去的经历很感兴趣,问了一些很普通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要移民,为什么要选择夏城。虽然是在闲聊,但我明白他是在全面地判断一个人的潜质。他也简单地把公司的情况给我作了介绍,应该说origin bio-med是一个从实验室走向实业化的例子,产品是从各个研究机构出来的,而Robert把这些产品专利化并推向了市场(robert本身也是一个药品专家)。

我随他参观了在duke street的办公室和包装间,而公司的产品全部是外包生产,在这里完成包装后再送到各个分销商处。其中在日本还设有一个生产车间。

见面结束时,他告诉我,随后他要去渡假2周,并且要和董事会的其他人员交流后给我回话,希望我能耐心等候一段时间。

两周很快过去了,robert仍然没有回信,心中有些焦急却无法催促。夏天的加拿大各个地方应该是一样的,由于很多人轮番渡假所以很多事情会处理得很慢。原来有朋友告诉过我,现在多少有些体会了。

这时,从当地的报纸(http://thechronicleherald.ca/)上看到一篇文章,是介绍加拿大一个财团在夏城的贸易融资公司快速发展的情况,此公司目前参与到纽约时代华纳新大楼建设的融资业务中,是夏城的一个骄傲。尤其是对中国和印度的业务发展很快,已经有中国人和印度人在公司工作,希望继续拓展这些市场。

看到后,心中不由有些触动,应该说这个工作对我来说更适合一些,不如写信去尝试一下。于是写了一封Email,附上自己的简历和推荐信,但没有提及我的NSNP背景。

几天过去了,Robert给我打电话,说他渡假回来了,问我如果方便的话,想第二天再见我一次,时间是中午12点,这样我们可以一起吃一个工作餐。基本是同时间, 财务公司也回信了,说老板也刚出差回来可以见我一面,好在是时间没有冲突,我也欣然同意了。

2006-11-28
从robert的办公室步行几分钟,我和他一起到了海边的一家西餐厅(忘了名字) 。由于是中午时分,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大多是准备吃午饭的“白领” 们,但餐厅里却不像在国内的饭店里人声鼎沸。谈话中,robert告诉我更多的关于公司的事情,他的企业目前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他需要合适的人来充实自己的队伍,这是他关注NSNP的重要原因,当然10万加元也是重要原因,因为这意味着一个合适的人选将免费为他工作两年。不过他也谈到,他们并不是没有原则,在我之前有一个越南的投资移民曾经找到他,但是他觉得那人并不合适,而亚洲市场的焦点应该是中国,因此没有继续谈下去。

我也问了他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在日本有生产车间而不在中国? 要知道这样可以降低很多生产成本。他的回答让我很难堪,因为他担心他的产品如果在中国生产,会不会被“盗版” 。我心里想,未免有点过度反应吧,当你把产品卖到中国,如果有人要仿冒,照样仿冒,你是想象不到中国人的“创造力” 的。而我问他为什么要从美国移民到夏城,他说他有双重国籍,而这个地方是创业的好地方(讲了许多优势,我也没有完全都搞懂) 。robert的祖籍是意大利,他告诉我“ceverlli” 就是一个典型的意大利姓。

应该说这次见面使我们双方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并且是在一种平等的关系中,毕竟如果我和他签约后,我能带给他们一笔投资。谈话结束时,我们双方都很满意,尤其是对个人的看法都不错。他问我还有什么顾虑吗?我希望他能把有关细节在合同中确定下来传给我,他说会尽快传给我,并希望在一个月后的股东大会前签约,而作为一项内容报告给大家(毕竟白得10万元也是他的“政绩”) 。

这次和robert见面后,我基本下定决心,就是“origin” 了,我自己做过“老板” ,所以按我的标准,他是满足并超越我找老板的要求的。不过既然已经答应了财务公司,我还是应该去面试一下,我想知道,自己作为一个普通找工作的人,到底能否找到一份工作。
 
和财务公司的见面当然没有和robert见面那样融洽,毕竟我只是许多想进他们公司的人中的一员。财务公司也座落在夏城的中心,在一栋大楼的7层(整个一层),我不得不说,从办公室的环境来说,这是我在夏城见过最豪华和气派的了(包括两个小厨房,一个健身房和一间浴室),这和他们的工作性质也有关系,很看重面子上的事。

当我到达时,正好是约定的时间,前台的接待员把我领进一个小会议让坐下并稍等一会,因为她的老板在开会,那就等吧。

大概十分钟后,一个风风火火的50岁左右的穿职业装的妇女进来了,自我介绍是公司的总裁,她说话非常快,我觉得必须聚精会神才能跟上她的节奏,甚至跟不上她的节奏。她请我介绍自己,并请我告诉她为什么要选择她的公司,而她为什么要选择我。虽然她脸上一直挂着微笑,但能感觉她咄咄逼人的气势。My god, 我心里想,这要是没见过世面的人,吓也被你吓住了。

调整了一下情绪,我的斗志反到被激发出来了,何况有和robert的良好沟通,现在本身就没有太大负担,来面试就像俗话说的,“大年三十逮只兔子,有你没你都过年。”

我首先告诉她,请她能谅解我的英语水平,远达不到她的程度,因为这不是我的母语,如果在我的叙述过程中,有不明白的地方,请她及时告诉我。

我介绍了自己的情况,什么时候来的夏城,为什么选择此地,我对此地的印象等,关于他们为什么选择我,是因为我满足他们的条件,如果不是要开拓中国市场,我不会来应聘,但对中国市场,我认为我有一定的发言权,我有政府工作的背景,有大企业工作的背景,有私企的背景,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熟悉企业的财务运作,熟悉进出口贸易业务,有长期和银行及其他融资机构及政府部门打交到的经验,有英国的MBA身份,我怎么会不适合?

一口气说完,我似乎卸下一副重担,平静的望着她,我感觉她有点触动,态度似乎有些改变,我们又简单谈了一些其它问题,我就告辞了,她说,随后给我回话。

Robert很快给我发了一封Email,表示已经和移民局联系好了,请我和他一起去见移民官确认我们的合同,不过移民官似乎太忙,把见面的日子安排在一个月之后。


robert在信中附了一份合同副本。合同中详细列明了我的职责、薪酬、福利、假期、保密条款、解雇或辞职条款等12部分内容,应该说是很严谨和仔细的,我对大部分内容没有异议,包括薪酬(超过政府规定的数额不少) 。唯一不满意的他是按照政府规定的半年期来拟的合同,虽然上面注明到合同期限结束时如果双方无异议合同自动延续,但这和我的目标是有差距的。

我给移民官Ann打了电话,和平时一样,没有人接听,于是留了言,告诉她事情很急,希望给我回电话。这次还不错,几个小时后,她给我回了电话,我主要想证实一下,政府允许不允许和企业签超过半年的合同,她明确告诉我,政府很高兴看到这种结果。

给rebort回信时,我特别把Ann的话告诉了他,请他考虑,如果他确实希望我加入他的公司,那么把一年的合同明确下来是我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告诉他,一个月后签约有困难,因为我太太有事要回国一段时间,我希望等她回来后再签约。

几天后Robert回信了,他约我再见一次面,希望能好好讨论一下我们的合同。

这是第三次见面,而真正讨论实际问题的也就是这一次。我们谈了很多细节,主要集中在合同的期限上,我始终坚持一年时间的底线。最后他拿出了一个折衷的方案(看来是有准备的),就是同意一年的时间,但能否请我再投资一些钱(5万加元以上) 来购买公司的股票,同时他也会再给我一点配股。因为第一企业现在发展需要资金,第二也是留住好员工的办法,第三是增加员工收入的一个途径。对这个方案我没有思想准备,就告诉他,我需要时间考虑。

回家后,考虑很长时间,我明白他之所以要把期限定在半年,是等我提出条件后,他才能再提条件。真是个精明的生意人。

那么他的条件到底如何呢? 换到其它企业,比如说微软等,恐怕是员工巴不得的。但是对这个企业,我心里没底,如果是个好企业,这是一个投资的好渠道,但如果企业垮了,那么这些钱就打水漂了。怎么办?

我给他打电话,希望他能把近几年的财务报表给我看看。他犹豫一下,最后也同意了。

几天后,财务报表寄来了(注明了机密) ,同时有一个更详细的投资和发展计划,我花了一周时间开始真正“品味” 这个公司了。

从报表的各项指标看,公司经营确实不错,每年的增长速度都在100%,只是有两点我有些疑虑,一,这套报表是自己做的报表,而不是经过会计公司审核的,二是公司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不大。不过能经过政府认可的企业,其财务报表是经过政府指定的会计公司审定的,这一点应该没问题。经营性现金流量不大,跟公司赊销产品有关系,只要这种关系可靠…

财务公司在我面试后近一个月的时间给我回话了,表示对我的面试比较满意,如果我愿意可以在短期内上班。

我回信了,也希望财务公司能提供他们的报表给我,他们很快回复并拒绝了我的要求,同时希望我能给他们一个明确答复。

我对自己有点窃笑了,换作我,一个普通的应聘者要我的财务报表也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很少有普通员工会关心这些东西的,除非你是一个投资人。

我给财务公司的总裁回信,希望能再见她一次,她也同意了。

再见她时,感觉比上次好多了,她也实在地告诉我,最近她又面试了几个人,最后还是认为我比较合适,对中国市场的这个项目他们很重视,因此希望我能尽快工作,薪资在我认可的范畴内(超过了政府的规定) ,而工作的期限,他们希望至少一年,因为他们不希望我刚刚熟悉了情况而去为别的企业工作,福利也不错,吃药保险(保险费全部由公司出)负责85%,生孩子可以住单间,每年可以检查2次牙,配一封300元的眼镜,甚至可以解决400元的按摩费等。我告诉她,由于我妻子回中国了,我需要和她商量一下,然后给她回复。

我陷入了极大的犹豫之中,从个人感觉上,我还是愿意去robert那里工作,因为能遇到一个感觉不错的老板并不容易,而容易相处的老板不但精神上会感到愉悦,工作也更容易做,何况投资的前景还挺好。

但是财务公司也不错,工作是自己熟悉的领域,应该容易上手,虽然目前和老板相处没有与robert那样融洽,但她却不知道我的NSNP背景,应该说能选择我,是确实需要这样一个人。

与国内的妻子和家人联系,他们各有自己的意见,但妻子却更倾向于去财务公司,原因是工作压力会小一些。

时间过去得很快,但我仍然没有下最后的决心。而财务公司一直在催,我决定现在应该把我的NSNP背景告诉她,让财务公司去移民局申请资格。

我能想象财务公司的高兴样,这就叫“天上掉了一块馅饼” 。从那时起,我们的联系明显增多并紧密起来。

我又给移民官Ann打了电话,这次她回电话很快(现在才明白,他们能解决一个案子,对他们就少了一份压力,所以对所有有目标的新移民,他们回话还是很快的) 。我告诉她,如果我不和list上的公司签约,自己找公司可以吗?,她竟然斩钉截铁地说,不行。她的回答很出乎我的意料。

我对她的话有些迷惑了,原来不是说可以吗? 怎么现在又变了。这些移民官也没个准?

我给财务公司打电话,告诉他们由于他们没有在政府的list上,我不能和他们签约,而想取得政府的认可,基本不可能(Ann的原话) 。财务公司告诉我,我可以马上去工作,而不考虑移民局的问题,因为原来就没考虑这个问题。同时,他们正在准备材料给移民局取得政府的认可。他们对移民官的话非常恼火,告诉我,在没有对他们公司进行全面的考察而得出这种结论,无论任何人他们都会和她上法庭的。

OK,我不再为这个事情担心了,工作由他们自己去做吧。如果财务公司能被政府认可,我就去财务公司,如果不能,我就去origin. 当然,这都是我自己的想法。

妻子很快从国内回来了,而Rober的电话就跟着打来。看来,他把我说的话确实都记下来了。我挺窘迫的,只好告诉他,一周内给他回话。

经过很长时间考虑,我决定还是去财务公司,因为她的客户范围更广而不像origin只是局限在医药行业,这对我更好地了解和接触企业会很有帮助,虽然我很留恋origin,但是好感不能代替理智。

我决定找财务公司的老板摊牌了,好不容易等她出差回来,时间已经过去几天了。在她的办公室,她告诉我递交的申请至今没有消息。我告诉她我目前的处境,如果她的公司不能被政府认可,她仍然能同意我到她公司来吗? 她很理解我的处境,同时再一次重申了她原来的意见,我可以先上班,而不管什么政府的许可,如果政府认可了,大家都好,如果不认可,工作是我和她公司之间的事情跟任何人无关。

我得到了她的commitment,心情放松了许多。于是再次和移民官Ann联系,她在电话里仍然是原来的口气,说我不能和财务公司签约,如果我不愿意去origin,她可以推荐给我一个新的公司。


这次我真的生气了,我请她告诉我不能和财务公司签约的原因,她竟然说无可奉告。我对她说,如果她不说出理由,我要向她的上级反映(在国内受教育多年的收益之一就是: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放下电话,我依然很气愤,这是个什么人呀!在我准备写信的时候,电话响了,是移民官Desmond。我原来主动给他写信和打电话,从来不见回音,今天竟然主动来电话。他请我第二天抽时间去见他。

和Desmond见面,很戏剧性,他先向我表示歉意,然后告诉我,Ann可能对一些情况掌握的不太全面,所以我们之间有一些误会。我明白他们的意图,看来是怕我把事情弄大。

Desmond对我说,根据加拿大的法律,我可以和任何公司签约,但如果这个公司想得到投资,那么就必须取得政府的认证,这也是为保护新移民的权益…

我告诉他关于财务公司的情况,并告诉他,和财务公司的联系是建立在他们不知道我NSNP的背景的情况下,所以我认为财务公司是真的需要一个新的人员…

Desmond告诉我,他个人认为财务公司是一个非常好的企业,但最后的决定权不在他,而是由一个committee决定的,这个过程也许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实际上,在我到财务公司一个月后,公司就被政府approved了)。

问题似乎都解决了,我该向Robert回话了,心中有一种对不起他的感觉,被人信任有时会成为一种负担的。虽然我有些说不出口,但我还是决定要面对面向Robert说明一切,当然打电话或回Email也可以,但不能代表我的诚意。

妻子从国内回来时,给Robert带来一件小工艺品,一副中国的牡丹富贵图,我向Rober说明它的寓意,祝福他的企业能越来越好,同时请他能谅解我的决定。Robert多少有些失望,但他尊重我的选择,并希望我在加拿大,在夏城的生活都一切顺利。

当我到财务公司上班的第一天,我给Robert发了一封信,他给我的回信如下:

I am pleased to see that you started with XXX. I hope that it will go very well for you.

All the best in your new position. Please do not hesitate to come by for a visit. Perhaps some time we can get together again for lunch or dinner.

Sincerely;

Robert Cervelli

Origin BioMed Inc.

halifax之路(8) - 买家俱入住新居

第二天一早去提车,手续比较简单,车行看了保险单后,出来一位像售后服务的人,随他进了办公室,开始给我讲车辆的一些知识以及保养和其他方面的问题,一看就知道是在例行公事,耐着性子听他滔滔不绝地讲了近十分钟,有很多也听不太懂,不管他,车到手后,估计主要负责的还是自己,真正有什么大事,他们也不一定帮上忙,给了一个救援的电话后,到维修部登记了下次保养的大概时间,我们开着自己的车(车行负责加满油)离开了oregans。

车辆的注册手续和车牌还需要自己去halifax的“access Canada”, 它就坐落在shopping centre旁边的west end mall的一层,今天是周六,只能下周一去了,好在车行提供了一个月的临时牌照,现在也不着急。

早上出门前,发愁上什么地方买家具,刚好bluenose inn有几个房间在换地毯,于是问干活工人,他们热情地告诉说,在chain lake drive 的bayers lake business park(一个大的商业区),有许多家具公司的展示店。前几天曾去过那个地方的沃尔马,于是驱车前往。

这个商业区集中了Wal-Mart, Sears, sobeys等大的连锁公司, 也有其他很多各种专业零售店、餐厅,甚至有一个中国自助餐馆(叫dragon buffet 什么的),好像大人10元左右,孩子减半,餐馆外面排队老长,由于人很多,中午我们没有在那吃饭,但心中很骄傲。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远非肯德基、麦当劳、burgerking和fish and chips 可以比的。但是,他们的市场策略似乎很成功,在国内,这些快餐也吸引了大批食客,尤其是孩子(国内现在已经有人注意这种现象,希望能有好的措施,改善这种状况)。我女儿对pizza的兴趣就远远大于饺子和包子,不过在这里,她也发现当地的快餐似乎没有国内的好吃,好像是口味不一样的缘故吧。

到几个大的公司看家具,品种相对少,价格也不便宜,不是卧室的不合适,就是客厅的沙发不满意,送货的价格都在50加币左右,一个沙发如此,全套的家具也一样,因此希望能在一个地方把所有的家具买齐。

转了几个家具专卖店,比起国内的家具店来说,规模小多了,中国的家具店是名副其实的“家具城”。而这里的基本是一个品牌一家店。

Lane、lazboy、west art、sears home、ashley,一路看来,多少有些眼花。质量应该都不错(市场准入似乎更严),价格差距比较大,产品大多来自台湾和内地,商标是本地的,也有许多来自美国和欧洲,而国内似乎现在高档家具都来自欧洲。我也不时发出感慨,如果国内市场准入制度再严一些,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粗制滥造的产品流入国内市场,也就不会有这么多好产品都流向海外,普通中国人有权使用更好的产品,看来还需要时间。

转了大半天,心里多少有些概念了,最后我们把目光停在了ashley。应该说ashley的家具不是最全的,店面也不是最大的,但价格适中,感觉服务不错,在其他的家具店,销售人员给我的印象似乎有些“油”,而产品基本上都是要预定的。而这家接待我们的shawn,年纪快50岁了, 人看起来很厚道,非常耐心地等我们把所需的家具一件件选好,当然,家具也是需要预定的,时间大概是两周,而知道我们是新移民,并且周一要搬家后,他犹豫了一下,然后很坚决地说,他会想办法,在周一先把两张床送过去。 好!这样基本的休息问题就可以先解决了。付款时,我问他们收支票吗,没问题,看来他们对人的信任程度比oregan强,而最可贵的是,我的那张支票直到家具送来的前一天,他们才到银行兑付。

家具问题解决了,我们顺便在其他商店买一些其他必须的用品。在一元店买了衣撑,扫把、厨房清洁用品,质量还是很不错;去sears买了铺盖,又到沃尔马买了切菜板、炊具和刀叉等,沃尔马的产品基本上都是来自国内,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加工厂看来一点不假,盼望早日跨过这个阶段,把更多的“剩余价值”留下来,成为真正的强国。

有趣的是,妻子在北京走之前,特意买了一个电饭煲,辛辛苦苦拿来,买的急没有注意电压,结果来了不能用,我们曾在sony的商店里,看到一个电压转换器要将近40加元,当时觉得贵的离谱犹豫了一下没有买。今天在这里发现一个电饭煲的价格在几十块钱左右,挑了一个大小适中的“black and decker”的品牌(当然是中国造的),价格29加元,比国内买的还便宜,非常好用。微波炉49元,烤面包机18元,面条机29元,一套锅(5件)80元…,最后结账,300元把厨房用品给买齐了。

个人感觉从国内来,衣服可以多带一些,这里的衣服款式觉得一般,价格也不算便宜,家电最好不要带,太沉。如果转机海关检查很严格(我们在温哥华转机就叫一个个打开,很麻烦)。这里也不算太贵,质量高而且又好用。对了,建议大家熟悉后要学会看报纸和商店的广告,节日时或不定期会有折扣,我们的东西后来发现都多少有点买贵了。

周一到了,susan因为有其他客户去看房,所以不能在办公室等我们,在电话里把位于99 chain lake drive(够远的)办公室的地址告诉我们,离前天买家具的地方很近,轻车熟路很快就到了。看过房东已经签名的租房lease,在上面签了我们的名字,留下第一个月租房的支票和押金给她的同事,拿回钥匙;现在,房子就暂时算我们的了。

回到bluenose inn去退房,由于多交了一天的钱,宾馆就退还了一张支票,也算让我们第一次尝试怎样收支票了。

收拾好六个大箱子和几件手提行李,才体会到买一个大车的好处,把后面一排的椅子放平,行李仍然塞得满满的,告别住了一周多的bluenose inn,心里酸酸的,毕竟它见证了我们刚落地到现在的不容易,而今后肯定还会有许多困难来面对。

很快到租房子的大楼了,用遥控器把地下车库门打开,进去很容易就找到自己的车位,车库里的自动售货机旁边有几个类似超市的手推车,就是方便居民购物或搬运小件行李之用,用两个车分两次才把行李物品搬完。

空旷的房间里散漫着阳光,房东太太昨天让清理公司把整个房间又打扫一遍(这也是租房的惯例),客厅中间的地板上,放着房东送的一瓶火红的康乃馨,下面压着一张小纸条,房东漂亮的花体字写着欢迎我们入住的话,和她的电话及手机号码,如果我们有什么要求和困难,希望能及时向她提出来。目前能有什么要求呢?除了暂时没有家具,可它毕竟是我们的家,而家的概念对中国人来说,又是何其重要啊!

简单收拾一下,我们敲响了隔壁房东的家门,我们只是礼貌性地想问候她一声,告诉她我们已经入住了,女儿送给她一件小礼物――中国京剧脸谱的真丝小方巾,也算对她送花的一种回报。很显然,她没有意料到我们会这么快拜访她并给她一个小礼物,多少有些感动,我们知道目的达到了――最起码,她对中国人的印象不应该太差吧!

下午,shawn很守信地让人把两张床送了过来,这样,我们就不用睡地毯上了。房东主动把nova scotia power的电话打通,让我们和它把用电申请注册上,晚上,我们的家就可以拥有光明了。

晚上六点钟,这个大楼的superintendent—我们叫他快乐的george送来一张备忘录,告诉我们一些注意事项,并请我们安装电话后及时告诉他,以便他能更新大楼通信录。George有40岁左右,有一个十年级的女儿和六年级的儿子,之所以叫他快乐的george,是因为每天都见他高高兴兴地在楼里楼外忙碌,见每一个人都面带笑容,尤其见到年纪大的老人,总是作着鬼脸和他们开玩笑。

六点半钟,一对60左右的夫妇敲开我们的房门,是vern 和shirley, 他们是这栋大楼的欢迎委员会的成员(welcome committee),代表大楼的60户左右的居民来欢迎新住户。原来这栋楼里,共有五个委员会,都是居民自发组成的,分别是decorating committee(装修委员会),fitness center(健康中心),garden committee(花园管理委员会),social committee(社会活动委员会)和欢迎委员会。每个小组都有几人组成,分别负责大楼的不同方面的工作,使这栋大楼真正成为了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Vern 和shirley不但带来了有关大楼的一些规定,比如,宠物管理规定、阳台管理规定、健身房管理规定、阅览室管理规定等。而且给女儿带来了一袋巧克力,让人心里暖烘烘的。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他们得知我们的家具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送来,就主动把家里的一张小饭桌和三把椅子送了过来,使我们暂时能有一个吃饭的小环境,从登陆到现在,我们的孤独感才真正消除了,他们每个人见到我们,得知我们是新移民,不但欢迎我们入住本楼,都还要说一句“欢迎来加拿大”。这才是加拿大应该具有的容纳四海的胸襟。

halifax之路(9) - 办理SIN卡,保险,车牌等

在家园网上看到登陆多伦多的一个童子写的帖子,说在市区办理sin卡人很多,需要等很多天,所以他就到一个相对远一些的小镇去办理,当场就拿到了。依据他的经验,我们就没有到halifax的service Canada去办理,而是到bedford的服务站,开车到不远的sunnyside mall,service Canada有一个办公室在RBC 银行的二楼,到那里后,接待员告诉我们需要定个预约,时间是在周三的早上九点钟,我问她,周三当天可以拿到sin卡吗?她说没问题。

没有sin卡,其他的事情还得往后推,昨天在aliant的网址上想注册电话、电视和上网,结果由于没有sin卡号码,所以不能注册,没有它,工作就更不用说了。看来,sin卡还挺重要。

那么就先去Halifax的shopping centre 去注册车辆和挂牌。Access Canada的服务处就在shopping centre 旁边的west end mall 的一层,带上买车的手续和车行提供的车辆检测报告,以及保险,我们到了服务处,里面人不是特别多,有十几个柜台,分别负责注册、换证、驾驶证考试等业务。在自动票号机上选择C区间,拿了号码,就在等候区的椅子上等。

看起来效率不错,很快9号柜台就叫到自己的号了,一个淡色金发的年轻人接待了我,看了车辆的手续,让我拿出其他身份的证件,没有枫叶卡,护照可以代替,驾照是中国的而且没有翻译,不行。中国驾照不行?我有些急了,不行我的车不白买了吗?政府规定是可以用三个月的,车行也确认了,你怎么说不行?看我态度比较坚决,他有点退缩了。然后请示另一个金发的中年妇女,一会儿,金发妇女过来把我领到了十四柜台。Ok,我可以用中国驾照注册,但是需要至少两个以上的有签名的身份证明,护照和落地纸算一个,驾照没有签名不算,还需要一个。我在心里问自己,不会是故意刁难我吧。对了,我还有银行卡,BMO 的借记卡。借记卡也不行,因为上面没有我的名字和签名,只有账户号码。这可怎么办?

中年妇女看我有些着急,就主动提出一个解决办法,她说让我去银行开一个证明,在上面写下我的签名,让银行的职员作个签注。看来她到不像在故意刁难我。BMO在不远就有一个网点,买车时曾让他们给出过汇票,也许可以呢。匆忙去BMO,走之前,她还告诉我,回来时不用再重新拿号排队,可以直接找她。

几分钟走到BMO,接待员是一个英俊的小伙子,把情况向他说明后,他进入系统,看了我的账户,然后就打出来一张纸,我签了名字。而他则注明,我的签名和银行留底的签名是一致的。

匆忙又回到服务处,直接到14号台,等前面的人事情办完,我就把银行的证明递给了中年妇女,她仔细看了一下,很遗憾地说,证明不合格,银行应该把我名字和账户的基本情况都写明,然后再签注。没问题,我可以再跑一趟。

回到BMO,接待我的还是那个年轻人,再次把情况向他说明后,他耸耸肩,嘴里嘟嘟囔囔地似乎说那边的人怎么这样,好在没有为难我,就按照意思又重新开了一个证明。我的心情放松了点,这要在国内,银行的人还不早烦了?

又回到服务处,这次中年妇女认可了,嘴里不停夸我干得好,我心里说,当然了,我早一身臭汗了。她重新又看了一遍资料,嗨,又卡壳了,这次问题出在车行。车行在我买车的手续上,盖了一个横条章,但是没有人签名。现在才明白,国外的个人签名比盖章可有效多了。中年妇女很真诚地说着抱歉的话,而我头上这次是真出汗了。

开车去车行的路上,心里把他们给骂了狗血喷头,到车行了,脸上却伪善地带着笑容(中国人的习性),todd不在,其他人表达着歉意,二话不说,找到经理嚓嚓嚓签了名字,一直送我到大门外。

第三次回到服务处,这次一切很顺利,刷卡交完188元的注册和牌照费,中年妇女很友好地把注册完的手续还给我,从抽屉里一次拿出四副车牌让我挑选(不知道其他人是否也有权选车牌),不错,真有我喜欢的号码。拿着车牌,回到车旁,自己把它拧在车后,这就算完成了。而这次,也是到halifax这么长时间,办得最拖拉最窝囊的事情了。

暂时说再见了

-------------------------------------------------------------------------------

Halifax之路诞生有两周了,它在絮絮叨叨中把我们近一个月的登陆生活的主要活动告诉了大家,希望多少对后来的新移友有些帮助。
Halifax之路就要暂告一个段落了,我们只是走出了第一步,今后的路还很长,我们愿意有机会再和大家分享我们的经验。
我很感谢这么长时间陪伴我们的网友,大家的关注也给了我们很多动力,而最难能可贵的是,无论技术或投资移民,在我们的跟贴中没有揶揄、讽刺或调侃的言语,大家的美好祝福我们都会深藏在心底,他也是我们今后在国外生活的最美好的回忆之一,再次谢谢大家。
有什么问题,或什么需要的帮助,请大家发帖告诉我。谢谢。

halifax之路(10) - 看急诊

七月二十六日,周三,晴,15°—24°


看急诊

这几天在找工作,有两个公司回信,一个本周五,一个下周二面谈。吃过晚饭,忽然想起应该先去Halifax他们的所在地侦查一下,一是看看公司的外在规模,二是熟悉一下路线,以免面试时走失,耽误时间。

开车很快到市区了,把车停在citadel的脚下(每天的晚六点后和周六周日市区免费停车),开始去找地址。不错很快就找到了,办公地址都不错,不知道真正的实力怎么样。

市区的街道都是在半山坡上,我就多转了一会,只当健身了。实际晚上的downtown还是挺热闹的,尤其是酒吧里,高谈阔论和把酒纵歌的人还真不少,这就是当地人的业余生活了吧。

晚上九点多时,开车准备回家了,上车后就觉得左胸有点痛,感觉心跳很快,可能是爬坡的缘故吧。

车行到 QEII(伊丽莎白皇后医院)附近,这种痛感有些缓解,但还是有痛的感觉,忽然一个念头闪出,为什么不去医院检查一下?对Halifax的医护水平也该检验检验。方向一打,车就进入了QEII的急救中心。把车停在紧急停车区域,车也不少,就进了急救中心的大厅。

大厅里的人不很多,有几个坐在轮椅上的老太太,和几个外伤的青年以及其他的几个病人。我竟直走到前台,一个胖胖的姑娘马上接待了我。问了我的情况,让我出示了健康卡登记后,告诉我在等候区稍等片刻。

大概十分钟左右,前面有两个病人陆续被里面出来的人用车推进去了,这时一个高高的小伙子出来了,他叫了我的名字,看我应答,就走过来问我能否自己行走,当然没问题了。于是随他进了看病区。

病区是在很大的一个空间里用布帘子隔开的一个个小区域,领我进入24号区,里面有一把椅子和一个工作台,上面有一台惠普的手提电脑连着许多线。坐下后,小伙子就仔细问了我的情况,并一一记录在电脑上,随后给我测了血压(这是我见过速度最快的测量),测了脉搏,又用一个看起来很高级的体温计套了个一次性的外壳,放在舌头下三秒钟,随后用听筒在前胸和后背仔细地听了一会,整个过程好像就几分钟的样子,然后告诉我,问题不大,让我不用担心,一会医生会过来。呵,搞半天是个护士。

在里面没事我开始观察里面的设施,应该说很全,包括氧气的管道和急救的一些其他设备,不过这些设备都写着美国制造。看来有些科技含量的产品对中国还是不信任。

半个小时过去了,看里面来来往往的人不停,似乎很忙,中间听到一些哭声和呻吟声,可能看我的问题不大,把我就放后了。

我听到隔壁去了一个医生,和病人谈论病情,虽然语言很流利,但我总觉得像中国人讲英语,不是中东或日韩的人,因为他们的英语都有卷舌音,而中国人更容易讲英语,但有“中国味”。忍不住掀开布帘,果然是一个50多岁的亚洲人。

又一个护士进来了,她重新看了我的健康卡,问了我住址电话等问题,可能是在核实资料,以防冒用吧。随后,一个中年女医生走进来,问了我的基本情况,我告诉她现在感觉好多了,觉得没什么问题,是否可以走了。不行,他们要给作全面检查。好家伙,我有点后悔了。

心电图,抽血化验,作透视,再测血压、量体温,整整折腾我一个多小时。不过我也平静下来了,即来之,则安之,就当体检了。

所有的资料汇齐了,女医生研究了很长时间,然后告诉我,各项指标都很正常,请我不用担心。我根本不担心,我现在就想回家呀。恐怕不行,为了慎重,女医生告诉我,她是外科医生,她希望我再耐心等一下,一会儿会有专科医生来给我作最后诊断。那就等吧。

又半个多小时过去了,我看表已经午夜12点多,怎么忘记给妻女打电话了,拿出手机,我说老半天这么安静,原来手机没有信号,在医院里信号都被屏蔽了。

终于,专科医生来了,就是我刚才看到的亚洲人,他特别亲切地用国语跟我打招呼,说从我的病历的姓名上判断我是中国人。真是见到了“亲人”了。了解后才知,他姓胡,是香港人,来这里已经很多年了。

既然是中国人,那就赶快把英语表达不清楚的情况一股脑地都告诉了他,并说过去在国内有脂肪肝,现在主要担心心脏和脑血管出问题。胡医生又用手感觉了一下我的腹部,认为我的肝脏没问题,血液的各项化验和X光对肺部的检查也很正常,血压、脉搏各个方面状况都很好。越听我心里越觉得气短,这不是说我故意装病吗?胡医生似乎看出我的心思,他大大地夸奖了我对身体的警惕性,认为有不良感觉就看医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对预防疾病和及时发现疾病是很有帮助的。

胡医生给人的感觉很平和,也很敬业。不长的聊天中,他告诉我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对身体是特别的重要,尤其移民到加拿大后,应该说自然环境很好,人文环境也很单纯,更具有保持好心态的条件。他说他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有对上帝的信仰,能让心境更纯净。在Halifax有一个华人的基督教堂(958 Barrington street),我一直不知道地址,今天却在无疑中找到了“组织”。

由于他还有其他病人在等候,我们没能继续深谈,不过这次邂逅,让我知道夏城(胡医生这样称呼Halifax)的华人在各行各业都有成就,这种成就都是靠自己奋斗得来的。

告别胡医生时,我问需要付费吗?不需要。这是我第一次体验免费的医疗服务,说实话,我无法评价他们对我作的一切,是负责,还是有些过分反应?

出了医院已经凌晨一点多了,上了车,手机响了,老婆说这是她第六次打电话了,有人惦记真幸福。

--------------------------------------------------------------------------------

听说Halifax的人均医疗资源是最高的,看来的确如此.

Out of the world!!!

------------------------------------------------------------------------------

Fantastic!!! The article really gets people into the beautiful life you are experiencing. Good luck and all of my best wishes!!!

halifax之路(11) - 朋友

(我也开始把halifax称作夏城,我觉得这个名字很好,透出了这个城市的优雅和古朴,还有一丝的浪漫...)

七月十五日,周六,晴 16°-25°

今天我们把WN夫妻俩请到家里。WN是中介安排的接机人,认识时间不长,感觉他人挺好,干事很认真,年岁比我们稍小一些,所以决定多接触接触。

下午五点多,WN和他妻子XY一起到了。我们登陆一个月,除了在机场见WN一面,后来就在电话里咨询过他许多事,而XY则是第一次见面。但是XY的开朗大方,一下就消除了我们之间的陌生感,一个晚上,大家聊了很多,尤其是他们的经历,让我们挺佩服。

最近读了一本老移民赵敏朴的《安居加拿大》,对十几年前的老移民的奋斗经历感触颇多,而更老一代的移民伍卓生先生的序言让我尤其欣赏,其中一些比喻很贴切,也一语倒出成功移民的真谛。

“江南水稻,在生长过程中,要经过播种、插秧(移植)、灌溉、除草,最后才收割。插秧是把密集的禾苗,连根拔起,移植到有发展空间的水田里,跟着是保持稻田的水分充足及清理杂草,不然的话,野草把禾苗困着,无从生长,收获无期。我们移民到人地生疏的外国来,过程和水稻成长有点类似:我们拔根而起,移居异域,必须有心理上的灌溉和精神上的除草,摒弃一切杂念,专心致志,向上发展,才能有收获。”

WN和XY到Halifax已经五年了,现在WN已经有一份IT的专业工作,而XY在上学,专业是幼儿教育,明年就毕业了,相信会有一个不错的工作。而他们也在Dartmouth买了半独立的house, 应该说生活越来越安稳,也越来越好。

然而他们刚来的时候,条件却很差,WN是贷款完成的学业,而XY那时要打工来养家。为了生存,他们干过许多工作,在中餐馆刷过盘子,在洋人的超市作过搬运,当过房子的维修工,卖过杂货,艰苦的开始造就了他们不畏艰难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这是我们愿意和他们来往的原因),从来没有过退缩,而这些现在都成为他们的很美好的回忆。

不由地又想起我们在英国认识的另一对夫妻,CZ大哥和HJ大姐。他们九○年到英国时,CZ大哥在剑桥读书,而HJ大姐打工维持全家生活,还要带四岁的大女儿。艰苦的奋斗里程不是我们一般人能了解,然而坚持的结果是,CZ大哥在自己的化学领域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目前在诺丁汉大学领导一个试验室,而中国政府也聘请他为“长江学者”并在武汉大学给他建立了一个国家级试验室。HJ大姐则在四十岁时大学毕业,在英国也找到了一份非常满意的工作,而今年大女儿考上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二女儿十一岁了,而最小的儿子则刚刚出生,这是一个多令人羡慕的家庭啊!

到国外读书或移民,是一生中比较重大的选择了,应该说我们这一代移民比过去的移民条件优越多了,很多人有相当的积蓄,大部分人都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但是我们这一代移民大多也更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或者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缺乏准备吃苦、准备奋斗、准备拼搏的劲头。我们更多的是带着彩色的梦。我曾经说过,经济条件是很好的基础,但经济条件代表不了一切,我们出来,不是与世隔绝,而是寻找更多的快乐,要融入当地的生活,要了解不同的文化,要接触不同的人群,要丰富我们的经历,而这些东西不是金钱能解决的。

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很多选择,当你做出决定后就不应该后悔,只能“一直往前走”。有吃苦的准备,有耐住寂寞的韧劲,有思想观念的转变,相信每一个走出来的人都会有自己美好的未来。

--------------------------------------------------------------------------------
Jonathen,您好,我是投资移民申请人. 今年五月去诺省面试,且顺利通过,我于六月汇款后,得到省提名证书,现已送所有资料到了北京大使馆,给了个FN. 象我这种情况,何时能拿到体检表,VISA等? 盼指教,谢谢!
你好,wayne wang,指教不敢当,把我们的经历告诉你仅作参考。
我们拿着FN后,第六个月时拿到体检表,第十五个月拿到visa。但我认为我们是比较慢的,因为贝雕和补料。
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我知道有朋友来halifax面试后三个月拿到visa的。
从大多数人的情况看,拿到fn后三至六个月内可以体检,体检后三个月拿visa.
我个人觉得你不用太担心,面试后,如果有贝雕并且没问题的话,visa肯定拿的到,只是时间问题,但应该不会超过我的时间。
---------------------------------------------------------------------------------

七月二十日,周四,晴天 气温19°-26°

上午十点钟,家里电话响了,是Shirley。她在电话里告诉我, Vern周一住院了。电话里也听不明白Vern的具体病情,只听明白什么胃痛并且感冒。她抱歉地告诉我们,恐怕不能参加我们周六的饭局了。

上个周日晚上,我和女儿一起去Vern家还他们借给我们的小饭桌和三把椅子,在她家停了半个小时,我们一起渡过了很愉快的时光。Shirley 纠正了我们的一些英语发音,然后让我们教他们说中文的“你好”和“再见”,我们把中文写在纸上,把汉语拼音注上,可他们的发音仍然完全不是那种味,他们自己又根据我们的发音把英语填上,就像有些中国人学英语把汉语发音注明一样。看来两种语言确实有很大的区别。我记得有专家说过,中国的普通话发音有四声,而英语的发音只有平声和去声,所以中国人学英语似乎更容易一些,而李阳的“疯狂英语”所倡导的口腔肌肉锻炼法也确实是有道理的。

告别时,我代表全家邀请他们周六到我们家来吃饭,说给他们包“饺子”。告诉他们“dumpling”,似乎他们也不太明白,看来中国饮食的影响在Halifax确实有差距。他们问我和日本的sushi有区别吗,是煮熟的食品吗?我说和日餐区别很大。原来他们不吃生的食品,尤其是海鲜,不知和他们的宗教信仰是否有关(他们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但是他们很愉快地接受了我们的邀请。

既然Vern住院了,看来他没有口福了。饺子只能以后有机会再包给他们吃了。我和妻女商量,今天应该去医院看看Vern, 我们觉得他们夫妇人真好,值得交往。

走之前,给BMO的投资顾问Trevor chow打了个电话,他是我们一周前认识的,当时请他把一些资金作投资分析,并咨询了一些问题,有些非他范畴的问题他不能立即回答,答应说找人了解后,给我们回电话。昨天下午他回电话了,可惜我有事不能接听,所以他就留了言。

上次和Trevor chow聊天时,得知她的祖母是中国人,所以他有 1/4的中国血统,不过从他的外表却一点都看不出来了,他说他姐姐长得更像中国人一些。Trevor 是在本地长大的,从Dalhousie大学毕业三年后,又获得了MBA学位,最后又通过了投资顾问的评估。能在BMO得到这样一个职位,他很满意也很珍惜,看来哪里都有奋发向上的人。

Trevor 没有接听电话,留言里让有事找他的助理联系,接通她的电话,预约下午两点钟去shopping centre 的BMO见面。

开出了家门,外面的阳光灿烂,温度有25°或更高一些,感觉挺好,昨天晚上看新闻,说多伦多和蒙特利尔气温达到34°,人们都抱怨无法生活了,这帮老外,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中国的老百姓在40°的高温下,难道就不过日子了吗?

想着应该给Vern买一束花,于是就先到shopping centre去。问了几个工作人员,都说这里没有花店,最后,一位sears工作的老太太告诉说,在Quinpool road 上好像有一家花店;这么大的一个城市花店这么少,有点不可思议,后悔出发前问一下房东太太了。

到quinpool road又问了两个人才找到一家不大的花店,价格还不便宜,都在二十加币上下,不知道什么花合适,妻子说康乃馨最保险;挑选了一束康乃馨,问老板娘这花送病人可以吗,回答没问题,只怕像国内一样讲究。

QEII(Queen Elizabeth II) 医院很好找,到了前台告诉了Vern的全名,服务人员在电脑里马上找出他住院的楼和病房号,这一点国内的医院目前是太落后了。很幸运,在医院九栋大楼了,我们刚好来到Vern住院的一栋,女儿夸奖说,爸爸真行。腆着肚子,我在心里说,只不过是碰巧吧了。听很多人讲过,在欧美最干净卫生、条件最好的是医院了,果真不假,漂亮的内饰、齐全的设备、安静的环境,比得上至少四星以上的饭店了。

见到Vern, 感觉他的气色还不错,手上插着输液管,靠在床上正在看电视呢。见到我们,他很高兴,告诉我得的病的名称(可惜我还是不懂,只有等他好了之后,再请教他了),总之和胃有关,已经三天不让吃饭了。不过现在感觉已经好多了,希望本周能出院。

告别Vern,时间还早,带孩子到医院对面的north common去玩,那里有一个免费的公共泳池,可惜没有带泳衣,女儿只能在旁边的水池湿湿脚去去意思了,我和妻子坐在旁边看一群孩子骑着山地车在练习场上作各种有难度的动作,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也在中间,他父亲也坐在旁边,这种运动在国内刚兴起,但这么小的孩子参加,中国父母恐怕是不会允许的。

再次见到Trevor, 感觉已经像老朋友了。时间不多,我们就把有关投资方面的事情谈完了,然后就聊天,他人很真诚,在网上演示了他的网上银行的一些用途,甚至打开了自己的账户,告诉我们他怎样在上面往来,使我们对网上银行的应用有了更深的了解。告别时,我们也真诚地希望有时间请他到我们家做客,他也愉快地接受了,约定下周某个时间。我们希望能很快结交一些国内外的朋友,对我们尽快熟悉、了解和融入当地的生活会有帮助。

回家的路上,路过“china town”, 这是Halifax最大的一个中餐馆,坐落在Bedford highway紧靠海边风景很好。由于时间还早,进到餐厅里很空旷,服务员也都是洋人小姑娘,就问他们以什么菜系为主,她们也说不清,拿出菜谱让自己看,英文的菜谱我们也看不明白,这可好,“糨子遇上面糊”了。于是问她们一些基本情况,原来老板是当地人,厨师个别从中国来,大多也是越南华侨,不知道中餐的味道怎样,有机会应该过来检验一下。

--------------------------------------------------------------------------------
七月二十二日,星期六,阴,气温18°-22°

原本今天和WN夫妻一起去几十公里外的一个小镇去玩,没想到昨天风雨交加,并预告说今天也有大雨,所以就取消了活动。可中午了,雨仍然没下,只是天阴沉沉的。于是带孩子去楼下滑旱冰。
在国内时曾带她在北京"金源"的室内滑冰场学过一段时间,也给她买过旱冰鞋,觉得她滑得还不错。到Halifax不久,隔壁一家邻居卖单车,我们去一看,二十一速的女款山地车有九成新,当即就要买下来,同时在他们的储物间看到一双很漂亮的旱冰鞋,就商量着能否也卖给我们(有点强买的意思),邻居不错,很爽快地答应了,于是100元买了两件超值物品,还捎带着送我们一把坚固的车锁及一顶旱冰帽。其他东西很满意,就是旱冰帽女儿竟然戴不上(后来在沃尔马花近30元又买了一顶),不知道西人的头能有多小。
周围的环境不错,就是道路起起伏伏,女儿在国内时都是在平地上练习,到这种起伏的场地竟然有些不知所措。拉着她熟悉一会,自己就有些放开了。从一个小坡上不停地滑下来,体验着速度的快感,我提醒她注意别太快,可她在兴头上并没有太在意,我估计只有让她吃点苦,她才能记在心里。果然,当她又从更高的小坡上滑下来时,她控制不住自己的速度和平衡,在到我身边时一下摔到了,好在戴着头盔和手套,并没有大碍,只是多少受得皮肉之苦。她在我怀里咧嘴想哭,我说这有什么呢?不能哭。希望她能从中得些教训,作任何事情都不能太“过”呀。

准备回家时,驶过来一辆Nissan的quest, 习惯地挥挥手,车子停下来,一看竟然是一对华人夫妇带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原来是我们condo新搬来的住户,是从台湾来的投资移民。

一起到大楼的一层的客厅里,大家很亲切地聊了起来, ln和hn到Halifax也快一个月了,来之前就租了一个中东人的房子,但好像处得不好(看来在国内不能贸然租房子,一定要实地看房子看房东),也是听人讲Bedford south school不错,才最终又找到这个大楼,刚好还有一套空房,于是马上就搬来了。

毕竟是中国人,大家的共同语言还是不少,交换了许多对城市和生活的看法。尤其是两个孩子在我们聊天时已经成为了朋友。看来慢慢我们会有更多的了解,虽然来自海峡两岸,但阻隔不了我们最终相遇的步伐,人如此,社会也当如此…

=====================================================
10月7日,周六,晴,气温 8-21


夏城的中国人的圈子不大,但似乎也有一些范围。从我的经验来看,主要是教会的华人是一个范畴,包括大陆、香港、台湾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华裔。另外有一个台湾华人的圈子(他们更多说自己是台湾人),其他就是朋友自己慢慢形成的小群体。这也是华人多少年形成的习惯,都愿意“各自为政”,而不象阿拉伯人,他们更紧密地围绕在自己宗教的周围,而很少区分哪个国家来的,因此每个地方的力量都相对集中。

我们的邻居有一对台湾家庭,由于大家相处很愉快,今天就被邀请一起到fall river的另一个台湾华人家庭去BBQ。

Fall river 是离downtown较远的一个区,从bedford开车近20分钟的路程。是一个非常幽静和漂亮的社区。人口密度比downtown和bedford少多了。更适合田园生活。

在密密的丛林中穿行很长时间,我们来到了朋友的家。这栋漂亮的房子坐落在一片森林中间,总面积在6万多英尺,有一大片树林和草地,而他们家的树林到底有多大,连主人都没有探究过,而邻居都在一英里外。我们在惊叹之余,只能解嘲地开玩笑说,他们就是真正的“地主”阶级了(他们移民也只有一年多)。

进入后院,这里已经聚集了几家台湾家庭,加上我们总共是7家人,基本上都是到这里的投资移民。其中三家的男主人在大陆有生意,因此大家并不陌生,很快就熟悉起来了。

烧烤就在他家的后院,当然围墙就是天然的树林。烤箱是真正的烧木材的,而不象在市区,由于考虑安全和环保,烤箱都是电的。

男主人里外都是一把好手,(能挣得这样一份家业,我想他在生意场上肯定混得不错,能抛开灯红酒绿的生活过这种田园生活并不是每个人都下得了决心的)。他在我们到来之前,已经从自己的树林里砍伐了许多木柴,此时跳跃的火苗已经把周围烤得暖烘烘的。

食物也很丰盛,除了主人家准备的,有几个家庭也带来了不少其他食物,有海产品和各种肉类。烧烤看似简单,实际火候并不好掌握,我们这些生手不是把肉烤煳,就是外熟内生。虽然浪费不少食物,但是那种乐趣却是金钱买不到。

吃完烧烤,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郊外的温度似乎比市区要低很多,大家转移到房间里,大一些的孩子在一个房间看电视,小一些的孩子在娱乐室玩游戏,大人则聚在客厅和餐厅聊着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谈到移民的心态,他们似乎都差不多,都对台湾喧嚣的生活和政治感到厌倦,而选择夏城的理由,更多地是看中这里宁静的生活和不错的气候。

告别主人一家已是很晚了,我们走在繁星指引的大道上,感叹着他们惬意的生活,不过人的选择会不同,真的要我们住在这里,也许我们需要更多的平静的心态,毕竟有麋鹿在后院里游荡很喜人,但有鬃熊出没时,我们还需要足够的勇气 …

=======================================================
在夏城象那样一座庄园不知要多少钱?
30万-100万不等,他家在40万左右。

halifax之路(12) - 归依天主

七月二十三日,周日,阵雨,17°--24°
上午九点半与Shirley和Vern一起去Halifax市区的一个古老的天主教教堂去参观。

St. Patrick’s Church 建于1843年,原来是一个基督教的聚会场所,后来被买下来并从新设计并由教徒募捐建筑成一个罗马天主教堂,1898年,安装了一架近三米高的管风琴。

在加拿大的历史上,有一次最惨痛的经历,就是“Halifax explosion”。1917年12月6日,一艘名叫Mont Blanc的法国军火船与一艘比利时的救援船相撞,引起军火船的TNT炸药大爆炸,造成2000多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0000多人无家可归。Halifax半岛一大片区域被毁,据说是1945年广岛原子弹爆炸前最大的人为爆炸事件。
St_Matthews Church
St. Patrick’s 大教堂当然也不能幸免于难,后经过多年的重新修复,现在是Halifax最重要的天主教堂之一,管风琴是目前加拿大仅存的可以演奏的三台手动管风琴之一。而教堂内精美的大理石宗教壁画和设施以及规模,虽然不能和欧洲的四大教堂相媲美,但也不能不让人感叹艺术家门的才华。

既然来到了天主教堂,就想说说在西方国家影响最大的两个宗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从教会历史看,在历史中有二次大分裂:公元1054年,合一的教会分成二个教会:东方教会和西方教会。东方教会,史称希腊公教会或东正教;西方教会,史称拉丁公教会或罗马公教会。东西方教会在信仰根源上,可说完全相同,而在表达信仰及敬礼上,却有各自的特色;在教会行政上,各自分治,东正教由其首席教长以象征性领导,罗马公教会由教宗以实质性领导。为辨别这两个公教会,一般称希腊教会为东正教(ORTHODOX),称罗马公教会为 ( CATHOLIC中译:天主教 )。基督教(不是广义的基督教)是于公元十六世纪初叶自天主教分裂出去的教派。最初的教派有三支:一是路德教派,二是加尔文教派,三是英国教派,上述三个教派各自成立后,每个教派内的信徒,又因在信仰上意见分歧,遂又各自分裂,渐渐产生了许多新教派,基督教各教派在信仰天主(上帝)和基督救主这些大前提上,与天主教并无不同;但在奉行天主(上帝)和救主基督所启示的教义,诫命和净化圣化心灵的圣事上却大有不同。
St. Patrick’s Church

而今天主持宗教弥撒的主教,是从波兰专程赶来的。应该说弥撒的过程很纯净,先由主教念一段经文祝福大家,然后由信徒走上去作感受发言,随后大家随钢琴或吉他伴奏一起高唱圣歌,尤其是宗教的歌曲,每一首都那么好听,领唱人的声音犹如天籁之音,让人心情舒畅、平静。而歌词基本都是歌唱上帝和耶酥,并劝人团结、友好和平相处的。

十一点时,弥撒结束了,我们告别Shirley和Vern向Dartmouth进发,中午要到WN家包饺子吃。
Saint_Patricks_Church

WN家住在main street附近,房子的后面是一排树林,穿过树林就到达一个小湖,环境不错。原来听别人讲,说Dartmouth的条件差一些,看来居住环境到不差,只是感觉上离市区远一些吧了。

到WN家时,XY已经把饺子馅拌好了,同来的还有一个刚从北京来面试的HXG(WN的副业之一,接机服务)。 大家擀面片,包饺子,热热闹闹地很快就搞好了。期间XY也手脚利落地准备了四个凉菜,呵呵,还真像在国内朋友们聚餐的感觉,只是现在国内聚餐大多都去饭店了,很少有人在家体验这种感觉。

HXG的妻子去年曾到Albert的一个学校作交换老师,在那住了半年多,回北京后一家人就开始申请办理移民,看来对加拿大有很深刻的美好印象。HXG到Halifax刚三天,但从言谈中已经透露出对此地的良好感觉,告诉我们说,如果面试成功,回去就和家人商量,还是把Halifax 作为最终的落脚地。

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在Halifax结识的其他三家新移民都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我们都只有一个女儿,从和HXG的交谈中,他的观点和我相似,都担心女孩子以后在国内的发展。
吃过中饭后,大家商量去离Halifax大概90公里的一个美丽的草原小镇Truro去玩,刚好六个人,所以我就没让WN再开车,上了我们的车,沿着102高速公里向西北方向进发。

车子在公里上奔驰,放眼过去是一望无际的起伏的森林,每个人心中都觉得特别舒展。加拿大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总面积44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世界森林面积的10%、亚洲森林面积的总和。森林覆盖率为45%,人均18.8公顷,是工业发达国家中按人口平均最多的国家。加拿大的木材资源总量达230亿立方米,其中经过清查的为200亿立方米,人均960立方米,几乎是中国人均木材蓄积量的100倍。 想到这些,总有一些愤愤不平,同样的国土面积,咋差距就这么大呢?

但另一个方面,加拿大人并没有因为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忘乎所以,他们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出台了保护森林的法律。比如,每砍伐一棵树,必须保证栽种并成活一棵。比如,在垃圾的处理方面,垃圾必须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分类,其中又有饼子、纸类、塑料等等小类别,为把垃圾分类,我们就学习了很长时间。

Truro镇不大,但在诺省已经算前几位的大城镇了。它最初是Acadian(法国的民族)建立的,后来英格兰和苏格兰人陆续也在此定居,现在有12000多人,是诺省主要的乳品加工业所在地。更主要的魅力是它处在茫茫森林中的草原风光,起伏的丘陵地带上,到处铺着厚厚的“绿色地毯”,三五成群的牛群在广袤的草原上悠闲地散着步,真应了国内的一句顺口溜“吃的中草药,喝的矿泉水…”

而最赏心悦目的画面则是在目光可及的草原边缘,出现一栋白墙红瓦的房子,在绿色的大地映衬下,有一种童话般的意境,这是女儿最爱的画面。

Truro还有诺省的一个农艺大学和一些农业试验庄园和花园,是诺省名副其实的“后花园”。而它的一个轻赛场则一年四季举办比赛,并可以买彩票。
占地1000英亩的维多利亚(Victoria)公园则是当地的一棵明珠。里面布满森林和小瀑布,是徒步旅行、游泳、野营和其他娱乐活动的好地方,我们到达时天空漂着小雨,而雨中的公园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该回家了,晚上七点多的天空中太阳又重新露出笑脸,而东边的天空一片火红的晚霞下面,那就是我们的家了。
 
------------------------------------------------------------------------------
 

七月三十日,周日,晴,气温 16°--23°
周三去医院见到胡医生,他告诉说夏城的华人基督教会本周六会有活动,而每个周日则有固定的教会活动,希望我们能去看看。

到夏城后,有时间可以去958 barrington street 的中国基督教会(每周日上午有聚会),那里有许多非常好的中国人,包括几个在夏城很多年的医生,对你生孩子会有帮助。


昨天是周六,请Trevor和他女朋友来家里玩,大家相处非常愉快,他们对我们包的饺子赞不绝口,尤其我们把土豆切丝暴炒后,他们竟然怎么都不相信是potato,外国人真不虚伪,喜欢就是喜欢,一边夸着你,一边把这盘菜给包圆了。女儿事后觉得很好笑,问我,老外过得什么日子呀,连这种菜都觉得好吃?再次验证,中国的饮食文化还真能让他们找不着北。
既然昨天没能参加华人聚会,今天应该去体验一下。夏城华人基督教堂就坐落在Barrington street 最南段的尽头,是一栋看着很普通的(应该是很含蓄的)两层小楼。到达时门前已经停了不少车。

进入大厅后,发现房子实际内饰很新,原来这个教堂是不久前由华人募捐才刚刚落成的,现在不仅仅是学习圣经的地方,也是夏城中国人的一个主要活动场所,大家每周来这里聚会不但能促进互相的了解,有什么困难也可以寻求帮助。

教堂的一层是一个大厅和几个活动室,大厅里大家可以聊天也可以吃一些小食品,几个活动室是分别为不同年龄的孩子准备的。在我们聆听传福音的时候,女儿就和几个差不多大小的伙伴在一起玩,她很开心。

楼上分几个大一些的房间,分别是中文传道和英文传道的地方,胡医生就是负责英文传道的牧师。而中文传道是国语和粤语同时进行,如同同声翻译一样。

传道的过程比天主教要简单一些,但是也有一些程序,主要是祈祷、学经文和牧师谈感受,其中穿插一些圣歌。而歌声在钢琴的伴奏下同样如同“天籁之音”,中国人真不缺各种人才。
Lutheran_Church



在英国时曾经参加过一个圣经的学习小组,对宗教的历史有一些了解。来Halifax之前,很偶然的机会,读到一本北美华人里程写的《游子吟》,对基督教的认识更进了一步,前段时间接触了天主教,也研究了他们的差异,应该说是一个宗教两个派别吧了。不管差异有多大,对脆弱的人类来说,宗教至少具有以下作用:
宗教使人类获得更多的幸福感,至少可以增强人类对糟糕状况的忍受能力,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与不信仰宗教的人相比,虔诚的信教者更幸福,更长寿,躯体和精神上的疾病更少,疾病后恢复得更快。这样的现象是无法用科学来做出最明确的解释的。

宗教还为我们提供了某种道德规范,以维持社会稳定。道德本身就具有宗教的某些特性。当我们说好人有好报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几乎就是一个宗教式的宿命命题。没有任何逻辑和实事表明,好人一定能得到好报,很多时候,好人遭到更多的恶报。但是,如果我们放弃这样的道德命题,世界可能一片混乱。

宗教还能给我们带来团队感。简单的事实是:具有相同宗教的国家容易产生认同感。宗教使人类不会陷入绝对的孤独,最坏的情况下,我们也宁愿相信:上帝与我们同在(布什每次讲话的结束语)。

传道结束后,大家在一楼大厅聊天,今天来有50多个中国人,另外还有两个洋人(没机会问他们)。大部分是在夏城定居和工作的中国家庭,也有十多个学生。有时候在街上看到中国人,大家可能会视作路人,但这里每个人都去掉了隔膜的外套,显得很亲切,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在这里都成了兄弟姐妹,我们很高兴又认识了一些朋友。

由于说好带女儿去游泳,我们就先告别了教会的朋友,和妻子有一个共同感受,夏城的华人教会的影响看来还应该再扩大才行,就我所认识的Halifax 的中国人,知道这里的人基本没有。

去citadel的公共泳池的路上,我们专门拐了个弯去位于Quinpool road上的“泰山”中国杂货店(quinpool road 和oxford road的交界向西200米左右),早在网友的帖子上得知“泰山”的老板特和气,果真不假。店面在几个中国杂货店里应该说是比较大,里面十分干净。四十多岁的店主夫妇脸上带着憨厚和愉悦的笑容,让人觉得很舒服,只要是带着孩子的顾客,他们都大方地送一小袋薯片,让人感到有大陆移民的风范。听说我们是从网上知道他们并专程而来,胡老板爽朗地笑着说,亏得对顾客友好,不然不知道网友会怎么说呢。他们三年前从山东威海移民到Halifax后,就留了下来,原来一直在餐馆打工,而这个杂货店则刚刚开张一个多月,问他们为什么不开餐馆,他们说主要是找不到好厨师,相信他们的生意会越来越好。

买了很多小食品和杂货,我们告别了“泰山”。在夏城的downtown人们都享受着美好天气的周末,public garden里由自愿者组成的管乐队演奏着轻快的音乐,大家三三两两坐在草地上或椅子上欣赏着美妙的乐曲,一曲作吧,响亮的掌声表达着大家的感谢。

女儿在泳池里如鱼得水地游着,脸上带着极大的满足,我曾经带她去过Bedford的几个小湖,但这里有更多的孩子,他们在一起才是最快乐的。

周围的草地上,人们各得其乐,网球、棒球和足球在各自的场地上穿梭,骑车的、滑板的、溜冰的各显身手,不停引来一阵阵喝彩,更多的人就这样躺在草地上沐浴着阳光。这是一幅多和谐又平静的生活画面。

我也舒展着躺在草地上,望着兰的天使白的云更白,白的云是天更兰的天空,一朵朵小云团被风推动着交融成了一团大云,随着风又摆出各种图案。我们每个人不都如一朵白云,或早或晚都要融入更大的云团,融入这个社会吗?


八月二十日,周日,阴 气温16°-24°


最近几天没有写东西,主要是生活基本安定了,无非就是shopping、运动、读书、会朋友、休息;每周带孩子去两次图书馆,去north cliffe pool(111 clayton park drive)游几次泳,日子过得平淡而惬意。女儿长这么大,第一次和爸爸、妈妈这么天天“亲密接触”,她很高兴,幸福的感觉不由自主地涌现在脸上。工作虽然基本有了眉目,但我还是决定陪孩子渡完这个放飞的暑假,对她是这样,对我也是。

昨天Vern和Shirley到我们家来玩,同时送给女儿和我各一本关于宗教的书,我很坦诚地告诉他们,以后我们可能会去华人的教会多一些,他们尊重我们的选择也很理解,毕竟在那里我们会更有归属感,同时他们也邀请我们近期去离夏城一个小时车程的kentville的blueberry U-Pick去采摘,他们认为那是一个特别值得一去的地方,我们期待着。

今天是周日,一家人又去了夏城的华人教堂。今天教堂组织了儿童的carnival,教堂里到处都是说普通话、广东话和英文的孩子的欢叫声,而说英文的孩子还是占多数。看来教堂的中文班还是要加强呀。

大人也聚在一起聊天,一个朋友告诉说,在夏城的市中心的图书馆发生一件让人很不愉快的事情,在图书馆的一个书架上贴了一个纸条上面用英文和中文写着“请不要撕书”。大家很气愤,认为这是种族歧视,要和图书馆交涉。我们也都知道,这种交涉肯定会成功的,但这个事情也确实值得我们自己深思。

到加拿大以后,除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外,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加拿大人的礼貌和教养。不管在我们住的大楼、还是走在大街上,我们遇到的西人都会主动地微笑并打招呼,一声简单的“hello”让每个人都感觉很亲切和心情愉悦。这是他们最基本的礼貌。而那些带宠物出来的人们都会拿一个塑料袋,当宠物拉屎后,会把它拾起来,这也是重所周知的事情。实事求是地讲,我们拥有几千年灿烂文化的国家,这些年在这些方面遗失的东西太多,包括在我们认为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和细节。
Halifax library

图书馆的书被撕掉一些页面,也许并不完全是中国人干的,但我能肯定有中国人的作为。加拿大的书是很贵的,人们一般会去图书馆借书而不轻易买书,而市区的大学较集中,学生借的书回来缺少一些页面,时间一长图书馆难免会发现一些状况和规律,这恐怕是用中文写条子的缘由吧。

我赞同去交涉,但同时也在想,如果我们自己能再自重一些,能把我们自身的素质再提高一些,这种纸条便不会再出现,虽然纸条现在针对的是一些个别情况,但中文却是中国人的文字,用中文写这些警示条子,它确实是一种警示,是打我们的脸上的痛。

九月三十日,周六,晴,温度8°-18°


女儿一早就醒了,爬起来就到我房间里叫我起床(孩子妈妈回国内处理一些事情,需要三周时间),原来今天是教会组织去kentvill采苹果的日子。孩子期待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拉开窗帘,灿烂的阳光照在附近的树林绿油油的梢头,反射出耀眼的光芒。真是奇妙,连续两天的绵绵秋雨,早把我们采苹果的心情给毁掉了,而教会的朋友们则每天都在祈祷,大家充满信心,认为上帝一定会聆听这虔诚的心声。而今天,太阳出来了。

简单吃完早饭,准备了带走的午餐,我们就驱车来到了Mount saint vencent 大学。根据教会的安排,这里有四个学生,她们要搭乘我们的车一起去采苹果。

四个同学都是今年刚来到夏城的,一个来自香港,在温哥华念完四年大学,到这里读营养学硕士(她在香港就是基督徒了);另三个则是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的交流学生,要在这里一年;她们都很喜欢去教会,不但让她们有了归宿感,同时当她们遇到困难时,会寻求得到帮助。

载着一车的欢笑,我们来到了教会集合,这里早已集中了近二十部车子,上午10点集合完毕,每部车子都系上了醒目的红丝带,由熟悉路线的朋友分别开路和断后,浩浩荡荡向100公路外的目的地出发。

汽车在101高速公路上松紧有驰地行驶,公路两侧的森林已经逐渐开始呈现层次分明的秋意了,一层绿、一层红、一层黄,或各种不同的颜色点缀在高低起伏的林海中(夏城市区的枫叶依然是青翠欲滴),我理解了,秋天不仅仅是收获的季节,同时秋天给我们带来了万紫千红的美景,这就是很多人更喜欢秋天的缘故吧。几个女孩子,行使在这种如画的田野里,不时发出由衷地赞美。我相信她们应该是见过许多美景,可在大陆时,汽车在高速路上走,恐怕更多见到的是农田和村庄,那是由国情所决定的。而这里更多的是森林和湖泊。

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在101公路的11号出口向右行使几公路的样子,我们来到了目的地“gates u-pick apples”。

Kentvill应该是属于Annapolis盆地,它处在南北两面的高山中间,果园和耕地已经取代了一部分的河流沿岸的原始森林,尽管这一地区面貌有所不同,可它的美仍然赏心悦目。

一个个庄园都种着各种苹果树,果实累累的低垂着身躯。由于不能机器作业,而人工又太贵,所以苹果园主想出这种办法,让游人自己摘苹果。不但满足了大家休闲娱乐的需求,同时也为业主分担了部分工作。

我们大家聚在一起唱了几首歌曲,然后简单吃了午饭。牧师告诉大家一些规矩,比如在果园里可以随便吃,但最好别浪费,可以拿果园提供的袋子装苹果,二十磅五元。采摘的苹果如果不想要的话,可以倒入园主的苹果箱…

很快大家就散入了苹果园,这个庄园的苹果有三种分别是Macintosh,red delicious和granvs,但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不容易区分它们的种类,但红红的苹果压低了树枝,确实显得特别诱人。而更诱人的是果园里充满了大人和孩子们的笑声。

游荡在果园里,除了树上挂满了果实,草地上也落满了苹果。那是成熟的果子迫不及待地扑向大地的怀抱,当然也有“狗熊掰玉米”的杰作,也有孩子们吃一口就扔掉的。太丰盛的东西不容易被珍惜。

几个小时很快过去了,大家各自怀抱着自己的战果,聚回到车傍。人们自觉地把钱交给果园主人,园主没有去清点数量,而是面带满足的微笑说着谢谢,似乎也没有人故意少报数量,我还是有一点感慨,这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显得比金钱更珍贵。

回程的路上,大家很自由了,没有再结伴同行。我则载着几个学生顺路到Acadia大学去转转,走在wolfevill安静的街道上,几个同学品尝着当地有名的marc冰激凌,她们是那样高兴,也许夏城的一年经历会成为她们一生难忘的回忆,也许会从此改变她们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

9月15日,周日,晴,气温5°-14°


上周就和几个朋友相约,周末有时间开车去诺省北部的cape breton去看枫叶(开车要四个小时),而cape breton可以说是北美甚至世界最美的海岸风景线之一。电话发明者贝尔曾经写过:“我曾周游世界,去过加拿大和美国的洛矶山、安地斯山、阿尔俾斯山和苏格兰高地,但若论自然美,它们全都比不上cape breton”。很遗憾,由于大家本周都很忙,加上前两天连续的秋雨,大家觉得可能已经错过看枫叶的最好时机了,只有相约明年再去。

从周三开始,夏城华人教会的秋令会请来了多伦多近80岁的华人牧师麦希真和麦师母来给大家培灵布道,俩人在全球传道一生,经历异常丰富,知识也特别渊博。循循善诱的话语中充满睿智的光芒,让每一个听众都很感受。似乎像大海一样可容纳一切而波澜不惊,问他们为什么如此,他们说:“身体里充满了爱,心中就会有满足,脸上也就有微笑。”再问他们,难道从来就没有怀疑吗?“中国的神五、神六都上天了,我们不知道它是如何进入轨道的,但我们相信一定有一个设计师设计和建造了它,并送它上天。而我们生活的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直至宇宙,各有其轨道,精密复杂之极,绝非偶然可以产生的,一定有一位创造和主宰一切的大能的上帝...我们未知的东西太多,但不能把未知的变成我们的无知,因为圣经早把一切都告诉了我们...”我还不能完全理解他们的话,但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一个基督徒喜乐的人生、超越的人生、自由的人生和丰富的人生。

今天中午从教会出来,几家人就一起到夏城附近20多公里的一个park去看枫叶,以弥补没能去cape breton的遗憾。

中国有句谚语“一场秋雨一场凉”,运用到夏城则是“一场秋雨,一片红”,几天前,夏城的枫叶还都翠绿着呢,而两天断续的秋雨,一下就把他们灌得烂醉,满脸通红。踏着懒散的秋阳,在厚厚的落叶之上慢步,我们想像不出,cape breton的秋天比这还要怎样漂亮?而天堂里又是什么惊人的美呢?

============以下为重复引用=============================
当我女儿刚出生时,我在心里告诉自己,这一生决不让她在物质上有所匮乏。可我读完这个故事后,我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作为父母,仅仅给孩子有丰富的物质生活是不够的,仅仅有无私的爱是不够的。做父母更重要的是责任。
这十年来,应该说,我和孩子的妈妈一直没有停止考虑和寻找这个答案,我们对孩子的责任是什么?最后我知道,我们的责任是帮孩子找到一条正确的生活道路,让她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什么又是正确的呢,金钱,地位,权势或者别的?

到夏城这将近一年的时间,我们几乎每周都到教会,逐渐地对基督教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女儿潜移默化中也在心中接受了耶稣。我们慢慢明白,活在耶稣的爱里,走在上帝的路上,这才是正确的道路。

在国内几十年受到的教育,凡跟宗教有关的信仰都是迷信,愚昧及低级趣味。因此对宗教是敬而远之的。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人们逐渐也不再视宗教为洪水猛兽了,但由于局限性,对宗教的认识也不可能更深一步了。但西方多数发达国家都是以宗教立国的,各个方面走到时代的前列,不能不让人思考,同时,国内这些年的信仰缺失的情况也是大家共同的感受。

我对基督教的认识也是有一个过程的。但随着了解的加深,我的观点也在逐渐转变。有许多关于基督教的书籍,我也读过一些,其中有不少大陆人近几年写的,如里程的《游子吟》,范学德的《我为什么不愿成为基督徒》和《我为什么愿意成为基督徒》,梁燕城《法治、德治与德教的思考》及陈希曾的《灵命和福分》。他们分别是医学博士,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从不同的侧面介绍了对神的信仰,使我受到很大的触动。而《河殇》的作者之一远志明的《神州》及《福音》则更全面地反思了当代中国人信仰缺失的原因…

我最后对自己说,如果我相信屈原,李白,杜甫的存在和他们美丽的诗篇,我又有什么理由来怀疑历经多少代验证的《圣经》和上帝的存在?第一,达尔文的进化论只片面强调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生存法则是一个很不好的错误认识。第二,科学的迷信主义让人类盲目乐观自大,正统科学的大厦的根基并不牢固,内存致命矛盾。忽略了与前古文明的承继是智慧能源的极大浪费和误导。第三,人之初性本善的理念是谬误的。第四,追求幸福的认知错误的根源人们从来没有认真思考 。还有很多。一个简单的道理,一堆木头,放在那里,永远都不可能变成一张桌子,除非有人建造它。而我们这样一个精美绝伦,异常复杂的世界和宇宙,竟能偶然进化而来?

女儿在我们的关爱和教会里正健康地成长着,相信神的信念,也带给她许多的改变,基督教的十戒,也能成为她生活的约束,我们愿意她能一直这样走下去,不至偏离。